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道家若水思想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影响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道家 品格 文人 中国 思想

摘要:中国道家的若水思想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化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中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思想以及水所具有的众多德性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并且对当今中国的文人品格仍然产生着影响。关键词:若水思想文人品格为而不争水的形象一直在古代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是先秦百家思想,亦或是是后世显学,无不将其摆在高位上予以赞颂。被称为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由水生成的。而在中国,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大一生水”篇,就有“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大一”即是“太一”被称为是世界的本原,也即是“道”,“大一生水”是说水是由“大一”而来,而同时“水反辅大一”,道的运行是要靠水的辅佐,“是以成地”,而后才能成天成地,成世间万物。《易经》中也有“坎为水,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管子》中亦有“水者,地之血气”句。由此,水在古代思想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道德经》是道家的最著名作品,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中多次谈到水,与水相关的内容占到全书的四分之一,其中,第八章“上善若水”篇可谓最著名。 “上善若水”的思想如今已经更多的被当做水的品德被讨论了。一、《道德经》中的水德

(一)善利万物,处下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中,水的润物无声,利物而不与之相争的特点是值得赞赏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网站对于《道德经》第八章有这样的评述“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些品格对中国文人人格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可堪为代表。早年因救戴铣,他不惜抗旨,触怒刘瑾,被罚廷杖四十,而后又被贬到贵州龙场为驿丞,在去往钱塘江经过杭州时,又被刘瑾派来的刺客追杀,有幸佯装溺水逃脱后来他虽平定了漳南、横水的叛乱等功劳,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只是被封为“新建伯”。相反,他还招惹了来自各方的毁谤。可谓是“有功不禄,有绩不赏”。不但如此,在学术上他的思想也饱受争议。他创立的心学,在学术界虽然有很大的影响,堪称显学,但是却不断的受到来自朝廷和权贵们的指责和讽刺。尽管如此,但王阳明却承受住了来自外界的巨大的压力。他的这种不与世俗相争的思想正与《道德经》中的水性品格有关。水的特性是润物而不争,自甘处于卑下之地,能处下,才能容纳百川,海洋就是因为善处卑下之地,所以才能汇聚百川,因此而成其汪洋之态。因此老子有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六十六章)第二十四章则说“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庄子·列御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宋国有个人叫正考父,被封为士的时候曲着背,做大夫的时候弯着腰,成为卿则伏于地,态度十分谦卑。(二)海纳百川,以柔克刚《道德经》中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做人的气度心胸要能“纳百川”方能“攻坚强”。昔日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知人善用,礼贤下士,项羽刚愎自用,不容韩信,最终自刎乌江,而刘邦则成就了一代霸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均成为强大的力量,在众多像林则徐一样的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起着巨大作用。“柔”在老子思想中是被肯定的一种巨大的力量,有时刚与柔可相互转化,因此《道德经》中有“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将欲谿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在“老子道德经”网站上有这样的评述:“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在《庄子.徐无鬼》中有“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至其所恶则散。” (三)流而不腐,随形而变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说水“动,善时”水以各种形式“利物”,滋润万物而又润物无声,在不同的时间变换不同的形式,随形而化,同时水又具有涤荡污秽,清明透彻的特点。相对应的,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水的这种品格正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天下情怀相吻合。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同时在政治上虚心纳谏,使人民休养生息,任用死谏之臣魏征,因而才有了“贞观之治”。水的特性是变化无常,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它遇圆则园,遇方则方,遇冷成冰,预热为气。因此尚水的道家思想使得深受其影响的中国文人学会了审时度势和随机应变。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要做到“流而不腐”除了要懂得与时俱进,还要学会荡涤污秽,从去除无论是从外界还是内部而来的纷繁错杂的诱惑与尘埃。对于此章,“老子道德经”网站有这样的评述:“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庄子》中有云“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另有庄子评孔子说道“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之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二、水的七种品德在《道德经》中,水具有以下七种品德:

(一) “居善地”:水,经常停居在令人厌恶的地方,像低洼水坑,污渠浊塘。这些地方可以称为“善地”。“地”字本身就还有“卑下”之意(《荀子.儒孝篇》)水甘愿居于下方,所以才能汇聚江河,成为海洋。这也正是中国文人品格的一个重要来源。“善用人者为之下”,刘备三顾茅庐,最终使得卧龙出山。又有《新序·杂事》载:齐桓公听说小臣稷是个贤士,便渴望与他交谈一番。有一天,齐桓公连着三次去见他,小臣稷都托故不见。跟随桓公的人说:“主公,您贵为万乘之主,他一个平民百姓,您一天来了三次也没见到,干脆就算了吧。”桓公说:“我不能这样,贤士傲视爵禄富贵,才会不想见到君主;如果其君主傲视贤士,贤士又怎肯为君主效劳呢?纵有贤土傲视爵禄,我哪里又敢傲视贤士呢?”这一天,桓公接连五次前去拜见,才得以见到小臣稷。

(二)“心善渊”:这是水的本性本能。水的心愿是去投奔深渊大海,所以水向低处流。那深渊可包容水,也可使水藏而不露,可以称作“善渊”。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心,善渊”是说水的表面平静而无波澜,内里却深藏不漏。广博平衡在这里无疑是作为水的品德被赞扬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这其中透出道家思想中心静的思想。

(三)“与善仁”:水给与万物的是泽润,利万物而不害。这样的付出,就是“善仁”。 讲待人要真诚,要彼此仁爱相待的意思。

(四)“言善信”:水虽无言,但本能就是避高趋低而且会平衡高低,任何时候都不会违反这样的规律,算是有信用了。这种信用就是“善信”。“信”的思想似多见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中,在道家老子這里主要是指要心中纯净,信任他人。

(五)“政善治”:政,也就是做事,水经过的地方,或被人使用之时,就是水在做事。冲洗污垢,灌溉土地,经过水做事过程中的治理,刷新了被治理之物。这“治理”就是“善治”。水的“与时俱进”、“随形而化”正是其“善治”品格的体现。老子认为统治者要清正,引导人民安居乐业。

(六)“事善能”:水在做事过程中,显示了水的能力,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这些能力就是“善能”。水的能力,无论是处在静还是动的状态之中水都能够发挥他巨大的能力而“利万物”。

(七)“动善时”:动,就是变化。冬雪夏雨都是水,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绝不违反天时。水严遵天时就是“善时”。水可以应时而动,在自然现象中,灌溉流淌,不舍昼夜,使天下万物生生不息。三、若水思想在当今的积极意义道家所提倡的这种若水思想在当今仍有其积极意义,无论是对于当代中国文人学者还是领导阶层而言,若水思想都能使人的内心宁静,对于事物衰荣淡然处之。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国文人学者往往被对物质的欲望所辖制,丧失了文人本应有的风骨。当代中国文人学者往往追逐名和利,以在世俗权势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为自我的追求,甚至以其为最高追求。大批文人趋名趋利,而学术能力与品格却频频遭到漠视,这样的现象另潜心于学术的学者心寒,同时也正在将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秩序推向悬崖。当代中国的领导阶层中,往往出现腐败和渎职现象,利用职位便利谋取私利,无视规范和法律,取之于人民的权力并未用之于人民,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悖甚远。试寻找当代中国文人陷落的原因,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使得一些腐败贪污行为和学术腐败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二是社会上争名逐利现象成风,这固然也影响到学术界和政界,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当代中国文人,无论是搞专门研究的文人学者,还是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阶层, 内心缺乏平静,不能潜心于自己的事业。笔者在此试寻求当代文人陷落的解决之道,应在在客观上应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崇尚学术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的同时弘扬道家的若水思想,崇尚水的品德。参考文献:[1]温乐平.道.水.人:老子的水哲学.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10).[2]胡发贵.“上善若水”与“南方之强”——试辩越文化的水性禀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 (8). [3]秦安利.儒家的水于道家的水——兼谈苏轼之<前赤壁赋>.现代语文,2010, (3).[4]徐良根.从道家论水到领导到干部品格修养.文史博览(理论),2013, (5).[5]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希望月报,2007, (9).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