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李克强——攻坚克难向民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克难 攻坚 民生 李克强


打开文本图片集

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李克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聚光灯下的李克强在向现场挥手致意时,面带着他一贯的微笑。

从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始,他展现给外界的形象总是“温文儒雅、沉稳内敛”。

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他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李克强步入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常带着他与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少年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插队凤阳

1974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

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水土不服,他曾经一度全身皮肤溃烂。然而,他照样坚持田间劳动,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渐渐地,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活也大多会做了。那年头劳动强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饭量显得特别大。革命加拼命精神,着实锻炼了李克强的筋骨,磨砺了他的意志。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往挑灯夜读。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他入了党。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真正长大成人了。

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李诚的品行教育影响了李克强,使他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大生涯

1977年8月,李克强通过广播听到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喜不自禁,立刻加紧“备战”。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竟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后来李克强回忆:“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录取权,居然录取了我。”

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龚祥瑞早年专治政治学,曾赴英国深造,对西方政制、法治有亲身体味,兼具政治学与法学的素养。聪明勤奋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

在校期间,李克强就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曾经提交一份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试图以现代控制论和系统论解释法学学科问题,被学校评为优秀论文,得到龚祥瑞的好评:“它是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型科学方法运用到法学研究的一次尝试。”

与此同时,李克强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由法律系打印,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

教过七七级的北大法学院教授杨敦先,亲切地称呼当年82位法律系学生为“黄埔一期”。杨敦先印象最深的是李克强,说他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

团委历练

1982年1月,“黄埔一期”毕业,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

毕业前夕,李克强面临人生选择。他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赴美或赴法留学,李克强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了有关课程,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但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

最后李克强选择了留校。这一消息震荡北大校园,有的说:“克强,你可亏了,留学变留校,当个团干部。”“做那工作,把块材料给可惜了。”

担任团委书记后,李克强将北大的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非常活跃。他组织了北大首届文艺周,9天内演出了7台105个文艺节目,在学校与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培养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982年,北大团校的开学典礼简单而热烈,李克强在讲话中说:开办团校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共青团干部。

很快,北大团校成为学生心目中响当当的“政治代表队”。最吸引大学生的是团校每项活动都与学生的实际密切相联。学生们说,在团校不仅学习了理论、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们不同时期遇到的各类认识问题。

做北大团校工作时,李克强仍然师从龚祥瑞,专攻《外国商法》,写出过经济论文《经济改革中市场的法律控制》,翻译了《改进法律机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幷在龚祥瑞指导下,与杨百揆、刘庸安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该译著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在李克强看来,马石江把自己带入了共青团事业的工作之中,而季羡林让自己懂得了如何为学与处世。为此,“马(石江)季(羡林)”两师同样让李克强终身难忘。

当上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李克强显得“另类”。他经常在一些场合对一些重大政治、社会议题发表思想相当解放的独立看法,招致其他领域的团干部的非议。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十一大代表时,这名北大团委书记居然落选。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点将李克强仍然列席团十一大。

1982年12月20日,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1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王兆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

1983年12月8日,共青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增补李源潮、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书记处分工中,他分管学校口。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1990年3月,李克强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考察组,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这个当年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地方,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

很快,“希望工程”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有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一般人不知道,“希望工程”的一些重要管理制度出台都是李克强亲自督办的,在他后来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任内,是“希望工程”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时期。

共青团十三大闭幕以后,李克强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当时,李克强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中原崛起”

1998年6月,李克强出任河南省委副书记,一个月后接任代省长,半年后转正,时年44岁。他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长,也是第一位“博士省长”。这是他从团中央到地方工作的第一站。

《党建》杂志当年的文章这样介绍:李克强在河南“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站在全国大局中审视中原,谋划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

河南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是个内陆省份。李克强从实际出发,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东引西进。东引:不局限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也包括吸引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西进:不局限西部各省区,还要着眼东亚、中亚和东欧地区。

2001年李克强在听取郑州市设想在老军用机场建设港澳新城的汇报后,指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如今,郑东新区已成为河南省一大亮点。

2003年3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他,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概念。2004年3月,中央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构想。

主政河南期间,李克强给河南的调子叫“以食为先”。对这个概念最典型的解读,就是中国绝大多数饮食品牌,出自河南。

他在河南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河南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人均GDP在全国排名上升3位。有媒体称,李克强为“中原崛起”打下了深厚基础。

民心工程

2004年12月,李克强离开河南,到辽宁省履新。

在辽宁,他打出的第一张牌是整体开发辽西“锦州湾”,使之与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经济区,一起构成辽宁经济的三个支撑点。

据媒体报道,下岗职工是李克强到辽宁履新后慰问最多的人群。2005年3月,李克强启动了惠及全省80万居民棚户区改造的“一号民心工程”,而另两个“民心工程”,则是推进就业再就业和党员干部包案下访。

2007年10月22日,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此,告别辽宁进入北京中南海,为整个中国谋略施政。

2008年1月11日以来,川东北等地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1月30日,李克强奔赴四川灾区,当晚即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灾救灾工作。31日一大早,李克强一行驱车百余公里,沿雪后崎岖的盘山公路,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他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一家一家看望村民,慰问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在路途中以方便面充饥。

3月1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李克强等4人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不仅是首位“50后”的副总理,而且是近20年来最年轻的一位副总理。出身法学和经济学专业的李克强,也成为近年来涌现出的人文社科背景官员的代表人物,这种趋势也正好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国理念的转向相契合。

医改克难

中国医改任重道远,把全民基本医保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提供,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011年5月3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他指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增多,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把建机制作为医改攻坚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鼓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围绕“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进一步加强探索、形成经验,突出抓好县级医院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改革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办医,不断拓展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新一轮医改迄今启动了三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被认为是十七大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最大亮点。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基本医保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人口,民众看病难和医疗负担也得到明显缓解。

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李克强在力推医疗体制改革以外,还狠抓全国保障房建设工作,两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保障房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李克强指出,城镇部分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遇到的普遍性难题。要借鉴国际经验做法,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形成以市场供给为主、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给体系。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要注重建立健全融资建设、质量监管、准入退出、运营维护等一整套机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媒体发放的材料显示,目前各地保障房建设进展明显,201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不合理需求得到遏制,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房价趋于稳定。

新阵容汇聚新力量,新征程赋予新使命。从李克强等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身上,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的光辉前景……

(本刊编辑周励据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