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先有学习还是先有故事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故事 学习


打开文本图片集

学习故事,先有学习,还是先有故事?关乎学习,还是关乎故事?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学习,还是在故事里准确评价孩子的学习?

用二元论的方式提出这些问题其实有点危险,因为可能会误导老师们,误导他们简单化地用“非此即彼”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和故事”“促进学习和评价学习”间的关系。那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些问题呢?那是因为虽然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当我们想要踏上学习故事的研习旅程时,我们会很自然地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切入点。于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旅程的起点和方向。

以儿童、关系和环境为主导的学习为先

诚然,“理解学习和促进学习”是学习故事的切入点,是学习故事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故事这套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对儿童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

换句话说,研习学习故事可能需要从研究“我们所期待的学习是什么”开始,从研究“如何为期待中的学习创设条件”开始,而不是从研究“如何写故事”开始,或单纯把它当成评价工具来评价儿童的学习。

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学习故事中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呢?

支持学习故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建构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学习故事重视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人、事、物等)互动互惠的关系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并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整套和参与有关的机制的转变,是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从边缘到中心、从“学徒”到“专家”转变的过程,是多元的、复杂的,存在着无限机会和可能性的过程。

学习故事里的学习更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力的过程,共同促进儿童整体发展,赋予儿童主导自己学习的权利,并激发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力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儿童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积极主动的、独一无二的学习主体;教师也在不断地“注意——识别——回应”中,持续呼应着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以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由此可见,环境、关系、参与、转变、多元、复杂、家庭、社区、整体、赋权、力量、积极主动、独一无二、持续、呼应、兴趣、需要等词汇可能是描述我们所期待的“学习”的关键词。熟悉《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老师们可能会发现,学习故事中的这些关键词也是《指南》非常关注的。

虽然那么多的关键词似乎把“学习”搞复杂了,但是在我们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里,在孩子们的眼里,学习其实并不复杂,而是很自然、很好玩的,就是让孩子们愿意主动、热切而专注地投入和参与的事情。而当孩子们呈现出这样的学习状态时,环境、关系、参与、转变、多元、复杂、家庭、社区、整体、赋权、力量、积极主动、独一无二、持续呼应、兴趣、需要等关键词自然而然地就呈现出来了。

比如,在下面几张照片中,我们分别能发现凸显不同关键词的我们所期待的学习。

这里有兴趣、参与、积极主动……

这里有环境、参与、兴趣、关系 ……

这里有力量、家庭、社区、关系……

这里有赋权、复杂、持续呼应、整体……

这里有环境、整体、兴趣、多元、复杂……

这里有关系、持续呼应、兴趣、需要……

照片中,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各领域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合式、灵活拓展和创造的学习,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正是学习故事希望记录下来的,以儿童、关系和环境为主导的,呈现孩子们主动学习的重要事件。

创设学习的条件

如果学习故事是先有“学习”再有“故事”的话,那么我们借鉴学习故事理念进行实践探索的旅程可能就需要从这里开始——如何让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呈现出《指南》所期待的以儿童、关系和环境为主导的主动学习。

可是,如何为儿童的主动学习创设条件呢?

儿童的主动学习是需要条件的,需要老师们关注孩子们学习的动机和动力,给孩子们创设能够邀请和激发他们投入和参与学习的环境,并鼓励孩子们思考和建构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说,在一日生活中,老师们可能需要给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投入和参与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选择、计划、建立连接等;老师们可能还需要信任和理解孩子们,相信在他们的每一个天马行空、或奇思妙想、或离经叛道背后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老师们可能更需要把主导自己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有可能、有机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不过,给孩子们“时间、空间、信任、理解和权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不仅需要老师们去思考和改变,还需要整个幼儿园共同的反思和讨论。

先来说说时间。根据一日生活时间表按部就班地组织活动是很多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常规。每一天,老师们都会安排丰富的活动。但是,这样“满满的”一日生活安排,是不是给孩子们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自由自主进行游戏、思考、投入和参与学习呢?是不是给老师们留出了自主、灵活地支持和拓展孩子们学习的时间呢?有没有可能把相对碎片化的一日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呢?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和启发。

新西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表

再来说说空间。儿童需要在丰富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已经是一个共识。《指南》也提出,在幼儿园里,创设丰富的、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空间布局、墙面布置、材料提供,也包括心理氛围、人际关系和活动机会。但是,具体说来,这样的环境、空间是什么样的呢?是越丰富越好吗?谁说了算?最重要的是,幼儿园的现有环境和空间是如何体现《指南》理念,如何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呢?

儿童的主动学习离不开选择,我们是否在幼儿园的环境中给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对孩子们发出无声的邀请,供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参与方式呢?而老师们又是否清楚自己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会给孩子提供哪些学习机会和可能呢?

例如,下图中这个空间可能会吸引哪些孩子参与呢?可能蕴含着哪些领域的学习机会呢?老师们为什么会这样布置这个空间,投放这些材料呢?

想要回答这几个问题,老师可能需要了解自己班里的孩子,了解《指南》里各学习领域的具体内涵,熟悉教育原则和教学法,这些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但是,这样摆放的小桌可能会吸引哪些孩子呢?是对自然材料感兴趣的孩子,还是喜欢摸摸、看看、闻闻、摆弄这些自然物的孩子,还是喜欢写写画画的孩子?不一定只有愿意写生桌上物品的孩子才会来吧?任何喜欢写写画画的孩子可能都会过来看看吧?对各种不同的笔感兴趣的孩子也会来吧?他们可以试试每一支笔是怎么工作的,写出来是什么颜色的,粗线条还是细线条。还有那些想要和好朋友一起玩的孩子可能也会被吸引来吧?自己对桌上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不过如果好朋友来了,他们没准会跟来呢!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各种学习机会原来就藏在这些小物件里。

至于为什么这样布置,老师们心中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吧。要么是因为那位老师之前观察到孩子们对桌上这些小物件可能存在的探究兴趣,要么就是老师想要把这些材料介绍给孩子们,看看孩子们是否感兴趣。但是,不管是因为孩子的兴趣,还是因为老师认为孩子可能需要这个学习机会而创设这个环境,孩子们似乎是那个最终决定是否参与的人!

还有就是给予儿童信任、理解和权利。这似乎更难,因为它们不那么具体,不容易把握。儿童是从一出生就会学习吗?老师不“教”,孩子也能学得好吗?如果是这样,那还要老师干什么?…… 这些问题似乎都在挑战着老师们的已有认知,关于孩子、学习、教学、关于自己、他人、周围世界的已有认知和态度。因而,这些反思可能给老师们带来紧张、怀疑和不确定,而这些心理和反应都是可以很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给予儿童信任、理解和权利,并不代表教师的想法、判断、建议和实践等就不需要存在,而是希望教师首先从儿童的视角去走近和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对话,然后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促进儿童学习,与儿童共同建构学习旅程。

一些尝试运用学习故事的理念和实践来支持孩子学习的老师们在一段时间后会感慨,原来我“不教”孩子也能学得好。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准确。老师不是“不教”,而是没有“灌输式”地教,没有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地教;而是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主导地教;以“儿童、环境和关系”为主导地教。

于是,老师们发现,他们在研究如何“教”的时候,关注点变了,主要精力不再花在研究教材、教具和教态上,而是用在“注意-识别-回应”儿童的学习,用来研究如何创设丰富和有准备的环境,经营与儿童、家长和周围环境间互动互惠的关系等上。

于是,老师们开始发现,因为相信了孩子,因为聚焦在学习,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慢慢改变,对话、倾听和相互呼应成了主要的师生相处之道。由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在老师眼里的形象也在慢慢改变,那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有能力、有自信、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形象也在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并不是仅仅在班级和老师层面就可以发生的。如果幼儿园没有给老师“时间、空间、信任、理解和权利”;如果幼儿园最为关心的只是“这篇故事这样写对吗”“怎样才能精准识别孩子的行为”“老师每周应该写几个故事”等问题;如果幼儿园认为学习故事只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挺高的评价工具;如果幼儿园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并不是建立在“对话、倾听和相互呼应”基础上,那么这些改变可能无法慢慢发生。而学习故事在老师眼里就有可能变成“可怕的”、增加自己负担的一项任务。

学习故事,先有学习,再有故事!因此,研习学习故事、借鉴学习故事的理念和实践贯彻《指南》精神需要从研究学习开始,从研究如何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入手,研究如何创设“对话、倾听和相互呼应”的幼儿园文化入手。在去年和今年的《学前教育》杂志上,来自全国不同幼儿园的文章让我们陆续看到他们的尝试——从改变环境开始,从与儿童、教师对话和相互倾听、呼应开始,慢慢地改变。而一个个真实、有力量的学习故事也在变化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