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振兴 培育 乡村 农民 职业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公益性的实践教学单位,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又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的现实需求。为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的作用,分别从遴选培育对象、形成培育主体多元化格局、明确培育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培育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基于公共实训基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公共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0-0048-04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民的素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诉求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前提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即“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具体来说是不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地域差距。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1]因此,亟须培养一批爱农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本质上是将农民从传统身份人变为现代职业人的过程,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提供中坚力量。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础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他认为“农民所具备的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要义”。[2]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属于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价值主体与创造主体,首先必须完成现代化。[3]相关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8,约为世界平均值的76%,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严重,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是我国构建现代农业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愈加趋于专业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进步的基本推动力之一。从生产活动的内容划分,农业生产专业化表现为三种形式,农业地区专业化或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业企业专业化或农场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职业化转型,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细化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新的职业岗位群的出现,“农民”代表的不再是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属性,它强调的也不再是等级秩序,而是逐渐转变为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和职业技能等职业素质有了新的定义和要求。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其特征集中概括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如表1,新型职业农民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它与传统农民的身份截然不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一种“理性经济人”,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是将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进行有机结合,既具有职业农民的“职业化”和“专业性”,又强调新型农民的“现代化”和“时代性”。[4]农業从业者的岗位主要分布于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农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专业岗位,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农业体系各个细化岗位“专业性”要求也是农民“职业化”具体体现。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与其他职业一样,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享受相应的权利。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传统的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原有粗放型、分散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化知识,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也具有“时代性”,具备自我发展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十三五”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农业科技应用为主的多元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随着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三、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要性分析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以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提供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专业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服务,具有新职业和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单位。结合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平台和优秀的师资资源,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公共实训基地实用性和公益性的体现。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公共实训基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初衷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普通劳动力技能水平,促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公共实训基地不仅服务于职业院校,也要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农村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利用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经营策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公益性是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特征。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也为社会个体包括企业员工和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和兼业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策略。现阶段,农民接受专业化培训渠道较少,农民培训师资缺乏,培训经费问题不足,利用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民提供非营利性的培训服务,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是公共实训基地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公共实训基地中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进一步丰富了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对象,实训对象的特征和需求更加多元。公共实训基地中农民的实训目标、实训资源、师资队伍、实训体系与其他实训对象存在着明显差异,为公共实训基地进一步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其次,农民在职业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等方面资源稀缺,而公共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促进公共实训基地的资源整合,提升实训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农民在劳动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而且现代农业体系和物流、商贸、数字信息等行业息息相关,结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既是扩大实训基地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又是为公共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学校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基于公共实训基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1.遴选培育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于以往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育对象在职业认同感、知识水平、年龄、个性变量特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遴选的培育对象要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区农民,有培训需求和意愿,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原则上不能超过45周岁。将农技推广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机作业大户、农机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发挥优秀农民的带头示范作用。[5]遴选过程中,与乡村政府、涉农企业展开合作,深入到农户当中,做好宣传推广和选拔工作,遵循服务产业、自愿参加的原则,动员符合选拔条件的农民积极申请报名,按照个人申请、村委初审、乡镇复审、区县农委确定等程序择优筛选。同时,建立培训对象信息库,依据具体职业进行分类管理,统计在公共实训基地中参与培训的次数、内容、培训时长以及培育效果的评估。

2.形成培育主体多元化格局

现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根本,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方。农业经营主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有需求和意愿接受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比如农产品价格变化信息、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农产品供求变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区域龙头企业为骨干,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政府、农村合作社、区域涉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都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功能既有各自侧重又相互交叉,需要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多,在师资的选择上也要考虑普遍性与多样性,需要与农业院校、农林局、企业、技术推广部等协同合作,组建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涉及多个部门、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公共实训基地本身特点与功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要遵循政府主导,区域企业、农广校、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原则,形成培育主体多元化格局,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两个方面提升培育效果。

3.明确培育内容

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作,一定要结合公共实训基地资源和特点,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与需求合理安排培育内容。首先,通过调研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贴近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公共实训基地优势和特点搭建实训平台,提升公共实训基地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切实做到培育内容和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其次,積极探索创业培训模式,帮助农民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市场化运作。具体内容和培训形式选择上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和接受能力,弱化理论注重实践。同时形成反馈机制,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统计产出增长率等形式考察培育效果,了解培育内容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依据反馈对培育内容继续进行优化和筛选。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培育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育模式是指将培育内容还原为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实践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应会”而不是“应知”,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实训资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来构建培育体系有利于将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有机结合,促进农民职业能力的发展。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培育体系设计分为四个步骤:筛选典型工作、整合典型工作、构建实训体系、设计实训单元。[6]筛选典型工作是指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以确定典型工作是公共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整合典型工作是对第一步中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行动领域;构建实训体系是将行动领域内容转化到学习领域,将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实训课程;设计实训单元是对实训课程体系的演绎,将实训课程分解为多个学习情境,让农民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进行操作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情境之间要有统一的逻辑关系,可以是平行或者包容关系,第一个学习情境在培训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二个学习情境中培训教师只对于关键内容进行指导,第三个学习情境由学员自己完成。通过这三个情境的学习,培训教师角色逐渐弱化,让农民成为实训主角,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培育过程中需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实训时间,采用分类别、分产业、分阶段的方式开展实训工作。将公共实训基地中的实训课程开发为信息资源,并建立网络素材库,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搭建农民信息网站和移动应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反复学习实训内容,实现远程指导。同时,对每一个农民学员建立档案,实行培育过程的全程跟踪,及时记录接受培训情况,使培育档案规范化和制度化。培育结束后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回访与实践指导,可以利用移动终端或者深入农村与农民当面交流,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优化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

[4]康红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辨析与内涵新解[J].当代职业教育,2018(5):4—8.

[5]曹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5):15+30.

[6]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順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raining Bases

WANG Jin-zhen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As a non-profit practice teaching unit, public training base can not only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ive play to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and improve its own construction level, but als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labor forc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ultivation strategy for professional farmers based on public training bases from four aspects: selecting cultivation objects, forming a diversified pattern of cultivation subjects, clarifying cultivation contents, and building a cultivation system based on a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public training base(编辑/徐枫)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