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需求调查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培养 需求 劳动 调查

摘 要:医学院校本科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侧重于医疗保险课程,但受制于在校四年制的限制和多学科的复杂性,实际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文理科合并招生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对教学培养课程需求的多元化。就业倾向与实际就业的实际差距,使得大学生在课程选择与教学培养方式上也各有侧重。医学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中的特色,强化医学类课程的设置,改进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保障;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116-03

导言

1.基本背景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由劳动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合并建立的,其培养内容与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当前百余所高校在培养方向上各有侧重,其中社会保险的各方向成为主要培养内容。社会保险的五大方向上,与医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就包含了三个: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此促进了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自郧阳医学院1993年开设医疗保险方向本科生培养以来,包括被合并的医学院校在内,当前已经有30余所医学院校在招收培养医疗保障(险)方向的本科生。但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受限于四年制的在校培养时间,大部分院校并没有提供充足的医学课程教学培养与实习,学生的对医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较低。而且医学院校又因为缺乏精通精算知识和金融知识师资人才储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较大的制约。如何优化调整医学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胜任社会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力,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开始关注的问题。

2.主要研究内容与设计。医学院校招收和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主要的培养特色是医学知识背景,因而各院校在专业申请和招生宣传上都特意强调医学素质的培养。但医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与培养年制之间的冲突非常明显,为此需要协调规划好医学课程与保险专业课程,并且还要统筹规划好实践环节的安排,这对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为此,课题组以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切入点,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时间安排、教学培养方式和效果考核、实习安排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在具体的调查设计上,课题组在对广东医学院四届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所有毕业实习单位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与问卷调查,并充分利用相关医学院校的调查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以期通过典型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模式。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培养需求调查分析

1.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申请和课程设置上,都强调了社会保险,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因而普遍适度增加了医学课程。但从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设置上,普遍只开设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却仅仅是《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等以知识综合概述的方式。学生不仅缺乏掌握以上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课程多数考查课,师生不够重视,学习效果不好。

在经济管理学相关课程设置上,各医学院校都共同设置了统计学、微宏观经济学、财务会计学和卫生管理学,但同时也存在课程知识的重复问题,如统计学包括了数理统计学和卫生统计学,经济学开设了卫生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之间也存在较大的课程重复,甚至信息化管理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也重复。与经济管理类等老牌课程形成明显差别的是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除能够依托综合院校的保险精算师资以外的独立的医学院校,保险精算等相关课程普遍存在师资短缺问题,一些能力培养必要的课程没有很好的开设起来。

从总体而言,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与现实培养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制约关系,一是受制于学生招生结构,文理合招导致学生对课程需求和掌握能力差距较大;二是受制于四年在校培养年制限制,难以设置医学类较为齐备的课程;三是受限于师资力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数量较多的师资结构人员,对于以医科为主的医学院校的师资编制带来较大的压力;四是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冲突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占用了相当大的时间,多数超过了一个学年的时间。

2.本科生与实习用人单位的课程设置需求调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学生文理合招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课程设置上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也与教学计划设定的课程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了解不同人员的课程设置需求,我们等比例分层抽样调查了广东医学院的四届在校学生和毕业实习单位对课程设置的需求。

从大学生的课程设置需求看,文理科学生和各年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数据资料(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以文科学生背景为主,占调查学生的64.09%,总体上学生对经济学课程需求与专业设置方向基本一致,偏好经济类的占56.91%,其他学生对全科医学知识愿望强烈,占30.39%,而且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在保险精算课程方面,差异较为明显,理科生的需求较大,但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展开,这种愿望明显降低,由低年级的32.14%降为高年级的18.92%。表1的调查资料说明,合理调整课程设置,适度增加全科医学知识成为学生的普遍需求,但在开放式问卷中,学生也承认实现全科医学和精算课程培养的不现实性。

从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来看,学生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的缺乏,局限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即使到了对口单位就业或实习,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的工作。各类实现机构都普遍需要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但对保险精算知识的要求不大,这可能是保险公式的保险产品开发需要的精算学知识大部分是总公司或国家政策的事情,大学生就业的基层部门对保险精算的实际需求不大。但无论是倾向于增加医学课程还是保险精算课程的设置,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疗保险方向的开课时间比较短,国内对口师资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优秀的师资力量也是制约课程设置完善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课堂专业教学培养需求与问题

1.大学课堂教学专业培养的时间与内容的安排。根据国家教育部等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文科专业,采取的是四年制在校教育培养模式,这与医科专业的五年制教育存在一年的差距,加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疗保险方向,具有很强的医学专业属性,而要完成相对完备的医学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至少需要二年半的理论学习和半年的专业实践(临床实习),这就导致医学基础课和保险专业课之间的时间安排冲突。在调查的学生中,有59.23%的学生在支持增加医学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倾向于五年制的在校学习安排,其中前三年通过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一个全科医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能力。安徽医科大学管理类专业在由五年调整到四年后,已于2006年重新调整为五年。在教学环节,学生都希望增加见习或课堂讨论的时间,并适度增加该领域专家的学术报告次数,但在是否需要行政领导作相关专业的报告时,学生意见具有较大的波动性,高年级学生的意愿普遍偏低,年级越低表达的意愿越强烈,这与学生对行政领导的专业报告效果的评价有关。

2.学生毕业去向与课程教学需求。在学生的毕业去向的意愿方面,广东医学院在校学生的总体倾向于就业,在年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就业方向上,学生倾向于事业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与李晟等人对该校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差异明显[1]。相对最早开设医疗保险方向的江苏大学(合并前的镇江医学院)、东南大学(合并前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和郧阳医学院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结果(见表2)。

毕业倾向不同,使学生对课堂的教学需求差异较为明显,对于社会保障类课程,学生表达了强烈的实践教学需求,希望专业课程能够由社保机构部门积极参与;商业保险公司倾向的学生希望多在课堂进行案例模拟教学;有医药机构倾向的则希望边教学边到临床进行见习,或参与医药营销活动,了解救治环节的程序和措施。

3.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培养方面,学生的总体满意度的评价明显偏低,在校学生的满意度平均数为69.32分,标准差为13.07分,极差值高达39分。尽管年级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年级越高,满意度越低,这与年级内部的满意度变动情况较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满意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学生表达了强烈的教学培养的改革需求,学生不期望教师呆板的课堂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而是更多的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和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式的思考式教学既可以避免呆板的讲授式培养模式,又能够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但不期望过多的不见成效的课堂讨论,这样会导致时间花费较大,甚至影响课堂秩序,用系统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课题讨论比较受欢迎。在学期的教学培养时间上,以18周为假定对照时间,学生仅期望进行10~15周的课堂理论教学,平均数为13周,众数为12周,左偏锋现象非常明显。

在自学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期待方向,部分学生表达了强烈的自学需求,但具有自学需求的学生比例总体偏低,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呈现明显的逐渐减少的规律。由于医学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以医疗保险方向为主,在自学的内容方面,学生主要分化为自学医学知识和保险精算知识,较少的学生期望多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学生培养效果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闭卷考试相比,当前出现了更多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如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论文、口试、课堂讨论综合评价、作业以及实践案例报告等,在面对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多的科研培养项目和创业设计,以及课堂外科研、竞赛成绩对大学生能力和就业机会的现实影响,学生期望减少课堂说教式的纯理论教学外,则期望伴随更为灵活和更实效的考核方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而且跨学科门类较多,学生具有不同的方向爱好和就业(或毕业去向)倾向,简单的应付过多的课本知识的记忆而参加的考试,与当前的现实需要差距较大。为了满足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别是医疗保险专业的全方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学生期望减少考勤在综合评价成绩中的比重,压缩理论知识记忆闭卷成绩的考核,论文和实习表现可以作为考核成绩的一种方式。

总结

尽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大的专业口径上,招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时间,但在医学院设置医疗保险方向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无论是在培养经验的总结、师资力量建设,还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培养方案的完善上[4~5],仍然亟须改善,结合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学生、用人或实践机构以及教师的认知,从需求角度积极探索发展完善措施,是实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晟,覃伟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3):331-332.

[2]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3] 胡忠培,李向荣.公管(医保)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86.

[4] 齐殿伟,王秀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8-59.

[5] 赵云,吴琪俊.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医疗保险人才培养质量[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5):29-30.

Training Needs Investigation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 Medical College

WU Chuan-jian,DING Yuan-lin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Abstract:The undergraduate level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in medical colleges,focusing on medical insurance courses,but the 4-year subject eollment limitations and complexity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actual training results are not evident. Co-admission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made increased student teaching and training’s needs to diversified curriculum. the actual gap of tendencies and the actual employment allows college students different focusing on. the choice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training methods.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feature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training in the medical colleges to enhance sets of medical courses and training mode.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curriculum plan;training model;medical college

[责任编辑陈凤雪]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