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教育改革新政6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教育改革 新政 国家

国家教育改革新政6篇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哲学史学研究张舫 约2863字 摘要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教育改革新政6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教育改革新政6篇

篇一: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新政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哲学史学研究 张 舫

 约 2863 字

  摘 要

 1901 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至此中国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近代形态得以确立。

  关键词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癸卯学制 近代教育

  晚清中国社会转型就中国变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外来因素的催化。在社会变异和转型过程中最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变动应数国际政治地位的改变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经济领域新质的产生以及社会风俗、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所有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向教育提出了种种新的时代要求中国教育必须相应同步地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改革。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形势为更好地推行新政1901 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向近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如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普及全民教育改革教育行政机构等勾画出了近代教育的轮廓满足了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对教育的需求。这次教育改革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教育的解体近代教育在形态上确立。

  一、改造各级官学废除科举制度改革书院扫除了中国在教育近代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官学、书院、科举取士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核心对它们的改造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科举取士制度渊源于隋唐作为封建教育体制最重要的部分千余年来广泛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以及民风、士风、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作用。这样一种对中国各个方面都造成深远影响的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身临其境的严复曾高瞻远瞩地指出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 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无独有偶时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家立亦把此举称为“一项革命性的法令” 。科举制度的废除具体有如下重要意义

  1.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从 19 世纪 60 年代新式学堂产生以来科举制度的存在始终是新式学堂发展的障碍。1904 年清廷停科举之诏发布前一年全国学堂总数为 4222 所1906 年停科举之诏发布后一年学堂总数猛增至 19830 所。当然导致学堂数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但科举制度的废除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科举制度的废除一方面驱使大批士子涌入学堂另一方面成为一部分士子走出国门的动力。1901 年以后以日本为指向的留学潮逐次兴起出现了 19世纪 70 年代以来规模最为壮观的留学热潮。1901 年留日学生人数是 280 人左右1902 年增至 500 人1903 年是 1300 人至 1905、1906 年间人数猛增至 8000 人。

  3.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国家以代圣贤立言者为人才标准士子以夺取仕官为择业趋向。科举取士制度恰恰是将读书教育与做官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现在桥断路绝士子们在涌入学堂、负笈海外的同时旧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留日学生曾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 “吾国两千年来无普通之教育冠儒冠者唯以考取功名为心所治者科举之业主讲习者或为辞章或为考据能言不能行知古不知今于立国自强之道修身自治之法忽焉不讲名为老师宿儒其学问程度曾外国童稚之不若。

 ”字里行间体现了价值观的转变。

  二、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中央颁布首次得到实行的全国法定学制系统它的制定使新式学堂有了统一的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清末学制的订立构成了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

 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从此我国近代学校教育步入了制度化和系统化时期。学制对各级各类人才都提出了质量规格的总要求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人才的培养既受制于社会发展状况又受制于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这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学制在人才的培养上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并根据不同的级别分门别类地提出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规律。比如对从小学堂到儒学院培养普通人才和研究人才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对各类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培养农工商实用人才和学校教员不同方面的要求。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不正是在这种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高等研究人才而是要让各种人才各得其所适合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需要。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这样的教育体制才是中国所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制。

  另外学制在各个阶段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规划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目标反映了教育普遍性和平等性的要求设立了众多事业学堂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将分科课堂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模式等这些都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三、奖游学培养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思想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近代化。

  留学生的派遣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留学生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有重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初步构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罗振玉、严修等他们热情投身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教育、法治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通过上述实践活动的锻炼广大留学生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体如长期主持浙江省教育会的金亨顿中国公学的创办者、爱国志士姚宏业江苏教育界的骨干人物杨月如、侯鸿鉴、贾丰臻著名教育家、明德学堂的创办者胡元锬对近代师范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陈宝泉等等。总之留学生的派遣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引进了近代西方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第二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培养和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总之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教育近代化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我们在充分肯定清末新政教育改革重要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教育在形式上虽已崩溃但封建教育的精神仍然寄生于新的教育形式中。这说明教育近代化是一项长期、艰巨、流动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就可以达成的。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实藤惠.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篇二: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贯彻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简报

  第 3 期

  2011 年 3 月 15 日 兰州交通大学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改革政策工作领导小组编印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 一系列措施,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 年 1 月 19 日 , 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 ( 教社科[2011] 1 号)

 , 要求所有高校对照建设标准的相关指标开展自 查工作, 省属高校在 4 月 10 前将自 查结果上报省级教育部门。

 各省级教育部门在 5 月 30 日 前, 完成对本地所有高校的检查工作。

 2011 年 5-6 月 ,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督查指导组进行抽查。

 2 月 23 日 ,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 ( 教思政厅[2011] 1 号)

 , 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3 月 3 日 , 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 《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情况自 查工作的通知 》 ( 教思政厅函[2011] 4 号)

 , 要求各高校在 3-4 月 期间开展辅导员 队伍建设情况自 查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类型 责任 部门 组织管理 领导体制 学校党委直接领导, 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 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 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B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 工作机制 1. 校党委( 常委)

 会议、 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工作, 会议决议能够及时落实。

 B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 2. 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分别到堂听课 2 次以上, 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 解决实际问题。

 B 3.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 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同时应作为重点学科建设,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专项督查。

 A 4. 学校宣传、 人事、 教务、 研究生院( 处)

 、

 财务、 科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 其责, 相互配合, 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科研立项、 社会实践、 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

 B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及有关部门 机构建设 1. 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 与 学校其他二级院( 系)

 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 承担全校本、 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机构同时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 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A∗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 2. 配齐机构主要负责人。

 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学科背景、 学历和职称,不得兼任其他二级院( 系)

 的主要负责人。

 A∗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及有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类型 责任 部门 3. 与专业院系同等配备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 声像资料、 教学课件以及办公用房、 计算机、 复印机、 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等,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

 B 关部门 专项经费 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的各项经费的同时, 本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 20 元、 专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 15 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 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

 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 专款专用。

 A∗ 学校党委、 行政领导及财务部门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建立备课、 听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检查、 评价制度等。

 教学档案齐全。

 B 教务处 思政部 课程设置 1. 按照本、 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 ,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 ( 2011 年秋季开始实施)的规定, 根据学校培养人才层次, 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 无挪用或减少课时的情况。

 A∗ 教务处 研究生院( 处)

 2. 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

 B 教材使用 1. 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A 教务处 研究生院( 处)

 2. “形势与政策” 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 选用 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 和《时事》 DVD 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B 课堂教学 1. 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 100 人, 鼓励小班教学。

 A 教务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类型 责任 部门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B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落实学分( 本科 2 学分,专科 1 学分)

 、 教学内容、 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

 B 教务处 思政部

 教学方法改革 1.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优化教学手段。

 B 思政部 教务处 2.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B 教学成果 列入校级教学成果类奖系 列评选之中, 并积极组织推荐参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 教学成果奖、 “精彩” 系列等评选活动。

 B 教务处 队伍管理

 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 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A 人事处 思政部 教师选配 1. 本、 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按不低于师生( 全日 制在校本、 专科学生)

 1: 350—400 的比例配备,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按相当 比例配备( 编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

 。

 A 人事处 2. 兼职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专科院校兼职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和相关专业背景, 按学校有关规定考核合格。

 B 3. 新任专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 并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A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类型 责任 部门 培养培训 1. 新任专任教师必须参加省级岗前培训, 持证上岗;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参加省级或中宣部、 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或课程培训或骨干研修。

 B 人事处 思政部

 2. 每学年至少安排 1/4 的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

 B 3. 安排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 每人每 4年至少一次。

 B 4. 鼓励支持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 硕士学位。

 B 队伍管理 职务评聘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 且不得挪作他用。

 B 人事处 2. 教师获得的教学成果类奖项、 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发挥积极作用 的社会调研报告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

 B 经济待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 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 统筹考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 课酬计算标准与 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 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 教师的平均水平。

 A 人事处 教务处 表彰评优 纳入学校各类教师表彰体系 中, 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比例, 进行统一表彰。

 B 人事处 学科建设 学科点 建设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 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

 A∗ 人事处 科研处 教务处 研究生院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本科专业、 不招收本科生。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外)

 A∗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类型 责任 部门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

 每一位导师至少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门课的教学任务。

 A 科研工作 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

 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

 B 教务处 科研处 思政部 特色项目 教学改革特色项目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并取得显著成果, 其经验在全国或全省得到一定推广。

 B 教务处 思政部 其他 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其他有特色的项目 。

 B 说明:

 1. 关于指标类别。

 建设指标分 A ∗、 A、 B 三类, 共 38 项, 其中 A ∗为核心指标( 6 项)

 , A 为重点指标( 8 项)

 , B 为基本指标( 24 项)

 。

 2. 关于评价标准。

 A ∗指标 6 项、 A 类指标 7 项以上、 B 类指标 20项以上达标, 方可认定合格。

 3. 关于教师类别。

 专任教师是指编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教师; 兼职教师是指编制属其他教学机构或管理部门( 单位)的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精神,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 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中发〔2004〕 16 号)

 和《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 教社政〔2005〕 1 号)

 等文件精神, 特制订本标准。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1. 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 指定主管校领导负责,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 学生工作部门、 宣传部门、 教务部门、 人事部门、 财务部门、 安全保卫部门、 后勤保障服务部门、 校医院以及各院( 系)

 、 研究生院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 , 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 研究部署工作任务, 解决存在的问题。

 2. 高校应有健全的校、 院( 系)

 、 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具体组织协调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院( 系)

 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班委会、 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积极协助辅导员、 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实施办法。

 应建立考核、 奖惩机制, 制订年度工作计划。

 4. 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 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 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 2 名 , 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

 6. 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 加强选拔、 配备、 培养和管理。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 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

 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 设有教育学、 心理学、 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 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

 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7.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

 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 40 学时的专业培训, 或参加至少 2 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

 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

 应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8. 高校所有教职员 工都负有教育引 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要着力构建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 参与意识。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

 辅导员 、 班主任、 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应对学生宿舍管理员 等后勤服务人员开展相关常识培训。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9. 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学

 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 给予相应学分,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10. 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力求贴近学生。

 应通过案例教学、 体验活动、 行为训练...

篇三: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讲 维新教育一、 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二、 维新教育实践三、 维新教育改革四、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一、 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早期维新派代表:

 王韬、 容闳、 郑观应、薛福成、 马建忠、 陈炽、 何启、 胡礼元(一)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二)

 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三)

 全面学习西学(四)

 倡导女子教育

 (一)

 废除八股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严重阻碍了 西学的传播与导入; 再加科举取士只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 不利于科技教育的发展技教育的发展。王韬:

 “时文不废, 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 乃见天下之真才。

 ”郑观应:

 建议“选材于学校” ,或者另立一科, “挂牌招考西学” 。王韬

 (二)

 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郑观应是最早勾画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思想家,他认为传统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工商业人才养出工商业人才。

 第他仿照西方学制提出设立小学、 中学、 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 “州县设小学,府及省会设中学, 京师设大学” 。

 第二, 他首次建议改书院为学堂。第一,郑观应

 (三)

 全面学习西学马建忠认为, 西学的内容极其丰富, 应当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 深化学习层次。化学习层次。郑观应将西学分为天学、地学、 人学, 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陈炽批评洋务教育“弃其精英而取其糟粕, 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马建忠

 (四)

 倡导女子教育陈虬 提出中国应当依照西方“设女学以拔取其材, 分等录用” 的主张, 并认为占人半数的妇女不读书,占人半数的妇女不读书,是“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 其可得乎? ”郑观应还专门撰写了《盛世危言·女教》 , 讨论女子教育的相关问题。陈虬

 二、 维新教育实践(一)

 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0-1898)时务学堂(1897-1898)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经正女学(1898-1900)(二)

 建学会:

 强学会、保国会、 南学会、 圣学会、务农会等(三)

 设报馆 :

 《中外纪闻》 、 《时务报》 、 《国闻报》 、 《湘学报》 、《蒙学报》 。时务学堂教师合影

 三、 维新教育改革(一)

 设立京师大学堂(二)

 废除八股考试, 改革科举制度(策论; 经济特科)(三)

 讲求西学, 建立新式学堂(将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 铁路、 农务、 蚕桑等实业学堂)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

 为戊戌变法的“新政” 措施之一。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堂事务。

 1900年, 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 校务停顿。

 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 法、 文、 格致、 农、 工、商七科的大学。

 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11日获准, 11月开学)京师大学堂孙家鼐

 京师大学堂的特点:①京师大学堂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各省学堂均归其管辖;②明定大学(仕学院)②明定大学(仕学院)

 、 中学、 小学三级制;③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西并用, 观其会通” 为宗旨;④明定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内容;⑤注重仪器设备。中学小学三级制;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是前学制出台的前奏;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显影响;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四、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一)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二)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二)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三)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 生平简介2、 教育改革主张废八股:

 “中国之割地败兵也, 非他为之,废八股:中国之割地败兵也, 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

 ”兴学校:

 乡 村设小学、 县立中学、 省府设高等学校及大学。3、 《大同书》 的教育理想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二)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生平简介2、 论教育作用和任务“开民智”开民智; 育育“新民”新民。3、 教育改革主张:

 ①变科举、 兴学校; ②师范学校,群学之基; ③倡导女子教育; ④改革儿童教育⑤改革学制

 (三)

 严复的教育思想1、 严复简介2、 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鼓民力” 、 “开民智” ; “兴鼓民力、开民智民德” 。3、 批评八股取士:

 ①“锢智慧” ; ②“坏心术” ; ③“滋游手”4、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他指责“中体西用” 不伦不类,是“牛体马用” 。;兴

 维新教育意义1、 政治意义:

 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运动, 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促进了思想解放。2、 教育意义:

 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冲击了封建文化, 推动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3、 说明了教育救国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思考题论述维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京师大堂的创建及其意义简述早期维新派的教育主张试论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学校系统的设想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篇四: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势与政策教研室形 势 与 政 策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2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第 二 专 题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思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解析

 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出台背景二、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的主要内容三、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专家解读第 二 专 题

 4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出台背景( 一)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二)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6形势与政策教研室1、 中国已拥有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1978-2007年间,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 5%; 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 有4000多万高中生;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 高校在校生2300多万, 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 发展成“大众式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 达到44. 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 5年和10. 5年, 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7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至2000年, 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

 目标,“两基” 人口覆盖率超过85%, 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 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 普通高中、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2007年, 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 4万人, 幼儿园(含学前班)

 在园2349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 3万人, 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8形势与政策教研室3、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 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 在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 2007年非学历的中、 高等教育毕(结)

 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 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

 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 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 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9形势与政策教研室4、 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 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就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15%的标准。

 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

 国家加强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 通过“211工程” 和“985工程”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 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

 1 0形势与政策教研室5、 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 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 初中、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 1%、 97. 2%和89. 3%, 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

 中小学教职工聘任、 新任教师公开招聘、 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不断推进,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 2007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职业教育“双师型” 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

 1 1形势与政策教研室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 重点突破、 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考改革逐步推广,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

 高考改革稳步推进, 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 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

 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开展, 重视学校美育, 加强劳动观念教育, 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 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 2形势与政策教研室7、 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 新的局面, 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从1980年至今,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 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 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同时, 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1978-2006年, 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 回国27.5万人。

 1996-2007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 回国比例达97.5%。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 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

 2007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 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 中外合作办学有了较大的进展。

 1 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8、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 成效显著• 30多年来,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分以下三个阶段展开的:

 一是20世纪80年代, 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 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

 这一时期, 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 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

 1 4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二)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5形势与政策教研室1、 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从整个国家看,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 二是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 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三是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

 1 6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 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是4%。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 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

 1 7形势与政策教研室3、 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 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

 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 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1 8形势与政策教研室4、 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

 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 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我国的人力资本, 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只有35%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定比例一般是60%到80%。

 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为薄弱。

 1 9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二、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的主要内容• (一)

 总体战略• (二)

 发展任务• (三)

 体制改革• (四)

 保障措施• (五)

 实施

 20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

 总体战略视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21形势与政策教研室1、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坚持依法治教, 尊重教育规律, 夯实基础, 优化结构, 调整布局, 提升内涵, 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即: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1)

 战略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具体讲:

 就是坚持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全面发展。

 24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二)

 发展任务• 1、 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 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 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 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5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5、 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 继续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7、 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8、 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26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三)

 体制改革• 1、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27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4、 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 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6、 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28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四)

 保障措施•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2、 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投入机制; 加强经费管理。• 3、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9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4、 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6、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30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五)

 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大、任务重、 要求高, 必须周密部署, 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1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三、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专家解读• (一)

 高考篇• (二)

 高校篇• (三)

 上学难篇• (四)

 上好学篇• (五)

 减负篇

 32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一)

 高考篇

 3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1、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 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 并且力度很大。

 改变“一考定终身” 和“多元录取机制” 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 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 , 专家们认为, 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

 “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 一样, 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

 34形势与政策教研室2、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规划纲要》 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

 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学业水平 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 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 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 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 推荐录取; 符合条件、 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 地区就业的, 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 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建立专门程...

篇五: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其影响姓名:

 张雷声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历史文献学指导教师:

 武菁2009-10

 摘要清末新政是当时的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社会变革和自我更新, 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巨大转变。

 对清末新政的研究很长时间是不被人们重视的, 一直到20 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 这场曾经关系重大的改革开始得到重视, 对其研究也逐渐热起来, 特别是对其中的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大震荡促使人们深刻反思, 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 维新思维风起云涌, 救国图存成为时代呼声。改革受时势所迫, 势在必行, 但改革也使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困难重重, 面临崩溃边缘, 这是一种两难抉择, 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清朝统治者别无选择, 不得不实行改革。在教育改革方面清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的重大举措:

 停废科举考试, 标志着制约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大的障碍被扫除, 成为近代教育政策调整的里程碑; 建立了一系列新型教育制度, 颁发了正式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 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 确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奠定了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基石; 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原来的士子截然不同, 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能力, 并积极投入到社会进步的滚滚洪流当中。清未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仍然是洋务派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学堂教习的仍是“以四书五经、 纲常大义为主, 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 艺学为辅” 的教学内容, 但是毕竟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和内容, 迫切向世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中国人很快就发现改革步新就要彻底进行。

 清政府通过政权的力量, 将资产阶级改良派改革旧教育的主张逐渐付诸实践,使中国社会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 瓦解了封建士绅阶层, 造就了新的知识群体,促进了近代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短短十年, 清未的教育改革实际上造就了一大批不同与原来封建士大夫阶级的新兴知识阶层, 他们更加关注中国的历史命运。

 清末新政实行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它带来的社会变革的广度、 深度是以往的变革无法比拟的。

 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留下了许多被继起的民国所接受的有形成果, 而且还加速了社会的分化, 使近代文化和思想在逐渐扩大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对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深远。

 这次变革不仅废除了沿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而且彻底打破旧式书院的教育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四书五经的樊笼, 系统传播了先进的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思想, 通过这次改革, 将世界先进教育理念、 进步思想文化、 发达科学技术引入我国, 为知识阶层接受和传播, 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也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向着现代化的目标进发!关键词: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影响U

 A b str a ctT h eN e wD e a l in th ela teQ in gD y n a styis aso cia l r e f o r ma n dself - ren ew a l o fth eQ in gD y n a styex ecu tedb yth eru lers a t th a t tim e. Itp r o m o te sth e f m a l tr a n sf o r m a tio no fth eQ in gD yna sty’ Stra d itio n a lso cietytOth e m o d e m o n e. T h er esea r chO il th eN e wD e a lh a s b e e nn eg lectedtill 19 9 0 s. T h e nw ithth em o d e mr e f o r mg o in gd e e p e r ,m u c him p o rta n ceh a s b e e n a tta ch ed toit,a m o n gw h ic h th e ed u ca tio n a l reform h a s b e e nstu d iedsy stem a tica llya n dth o r o u g h lyw ithm a n y sig nifica nt a c c o m p lish m e n tsa ch ieved .A f ter th eO p iu mW a r,C h in aw a sr e d u c e d tO th e sem i・・co lo nia l a n d sem i・・f eu d a lso c ie ty . S u c ha so cia lu p h e a v a lm a d eth eC h in e sep e o p lec o n sid e rca r ef u lly . A n dinth isincrea sing ly g r a v en a tio n a l crisis, th eth o u g h to freformsp rea dlik e astO r ma n dsa v in gth e n a tio n f r o mex tin ctio nbeca m e th e v o ice o f th e tim es. R ef o rmb e c a m en e c e ssa r ya lth o u g hit m a d e th e r u le r s co n f r o n tedw ith d if f icu lties a n db e o nth ev e r g eo fco lla p se . H o w e v e r ,u n d e rsu c hh isto rica lcircu m sta n ces, th eseru lers w h oW C I'eth eninad ile m m ah a dn och o ice b u ttOim p lem en tth eN e w D ea l.A s f a r a s th e ed u ca tio n a l reform is co n cem ed , th e Q m g D y n a sty a d o p tedsu ccessiv elya series o fsig nifica ntn麟u∞s. T he first W a s th e a b o litio n o f th eim peria le x a m in a tio nsy ste m , w h ic hm a r k e d th e r e m o v a l o f th eg r e a te sto b sta clerestrictin gth e m o d e r n iz a tio n o fe d u ca tio n in C h in aa n db e ca m e th e m ilesto n eo f th ea d ju stm en to f th e C h in e se m o d e m ed u ca tio na l policy. T henth ere w a sth eestablishm ento faseries o fn e wed u ca tio na lr e g u la tio n sa n dth ep r o m u lg a tio no f th efL rS tc o m p le tem o d e med u ca tio na lreg u la tio nP r e se n te dS c h o o lR eg u la tio n , w h ichW a sen f o rcedf o r m a lly th r o u g h o u tth ecountry. T husth ec o m p le te sy ste mo fth e C h in e sem o d e med u ca tio na lreg u la tio n sW a sform ed , theba sic m o d ea n df r a m e o fth e C h in e sem o d e m e d u c a tio nw e r esh a p eda n dth e. co rn ersto n eo fth e m o d ern iza tio no fed u ca tio nin C h in a W a s la id d o w n. T h e tr a in e e s o f th e n e wed u ca tio na l institu tio ns w e r ed if f eren t f r o mth o se o f th e o ldo n e s, w h on o to n lyh a dth ep r elim in a r y th o u g h tsa n da bilities to m e e tth er eq u ir em en tso f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tim esa n dth eso ciety ,bu ta lsoth l℃wth e m se lv e sa ctiv elyin toth etid e o fso cia lp ro g ress.m

 田地g u id elin eo fth e e d u c a tio n a lr e f o r ma m o n gth eN e wD e a l w a sstill th eth eo r yo f ‘'ta k in gth eC h in e secu ltu r e. a n did e o lo g ya s th e m a inb o d ya n dth ew e ste r no n e s a sa n a ssista n ce” a d vo ca tedb yth e w ester n iz a tio ng r o u p . A lth o u g hth e v ie wo f ‘"ta k in gth e F o u r B o o k s a n dF iv e C la ssicsa n d th e C h in e setra d itio n a l e th ic s鹤th ep rin cip a l,th eH isto ryB o o k sa n dp o liticsa n da r tsb o th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a s th eseco n d a r y '’ W a sstill f o llo w e d inte a ch in g , so m en e wsu bjectsa n d n e wc o n te n t w e r e a d d e d . T h eC h in e sep e o p le w h o w e r e e a g e rto lea m f r o m th ef o reig na d v a n ced scien tif icte ch n o lo g ya n d a d v a n ced cu ltu re f o u n d th a t th e r e f o r m sh o u ld b e ca rried o u ta bso lu telya n d th eQ m g D y n a sty p u t th ro u g hth ep o w ero f th eg o v er n m en tth ebo u rg eo isref o rm ists’ id ea s a b o u t r e f o r m in th e o ld ed u ca tio na lsy ste min to ef f ectT h u s th e f e u d a lb o n d a g eW a s elim in a ted f r o mth e C h in e seso cietya n dw ith th e cla sso f th ef e u d a lg e n tr y d isinteg ra ted a n d th e n e win tellig en tsia a p p ea r in g , th etr a n sf o r m a tio n a n dd e v e lo p m e n to f th eC h in e se m o d e med u ctio n w e r eim p ro v ed .A ctu a lly ,d u r in gth ese te ny ea rs, th eed u ca tio na l r e f o r mp r o d u c e dala rg e g r o u po fn e win tellectu a ls, w h o , d if f eren tf r o mth ep r ev io u sf eu d a l sch o la r- b u rea u cra ts, w erem o r eco n cem eda b o u tth e h isto rica ld estinyo fC h in a .A lth o u g hth eN e wD e a l in th e la teQ in g D y n a styw a sn’ t ca rried o u t f o rlo n g ,th e e x te n siv e n e ss a n dd e p tho fth e so cia l r e f o r m s c a u se db yit w e r ein co m p a ra b le.T h e se r e f o r m s ex ecu ted in d if f eren t f ield s o n th e o n e h a n d crea ted so m eta n g ib lea c h ie v e m e n ts w h ic h w e r ea ccep ted b yth esu cce e d in g R e p u b lico f C h in aa n do n th eo th ersp e d u pth ed isin te g r a tio no fth eso ciety ,m a d eth em o d e mcu ltu re a n did e o lo g ym o v e o n w h ilep ro p a g a ted in crea sin g ly w id esp rea da n d ex ertedg rea tin f lu en ceu p o nth e m o d e med u ca tio na lsy ste ma n d th e m o d e mm o d e o fp e r so n n e l tr a in in g . T h ised u ca tio n a l r e f o r ma bo lish ed th eim p eria le x a m in a tio nsy ste mw h ic h w a s f o llo w edf o r th irteen h u n d redy e a r s, sm a sh e dth e ed u ca tio na l m o d e o f th e o ld - f a sh io n eda ca d em ies a n db r o k eth ro u g hth e c o n f in e m e n to f th eF o u r B o o k sa n dF iv eC la ssic s intea ch in g . B esid es, it p ro p a g a ted sy stem a tica llyth e w esterna d v a n ced n a tu r a l scien cea n d h u m a n isticid eo lo g y . T h ro u g hth is r e f o r m th e a d v a n ceded u ca tio na lv iew s, th ep ro g ressiv e id e o lo g ya n d c u ltu r eto g eth erw ith th ed e v e lo p e dscien tif icte c h n o lo g yinth e w o r ld n o to n lyentered C h in a ,b u t a lso w e r ea ccep teda n dp r o p a g a te db yth eIV

 in tellectu a ls, w h ich in f lu en cedp r o f o u n d lyth e h isto rica ld e v e lo p m e n to fC h in a a n du r g e dit tog oto w a r dth e a imo fm o d em iza tio n .K e yW o rd s:

 th e N e wD e a l in th e L a teQ in g D y n a sty ; th eed u ca tio na l ref o rm ;in f lu en ceV

 绪论绪论一、 选题缘起中国的近代化一般都认为是从洋务运动开始, 并由19 19 年规模巨大的由知识分子参与和领导的“五四” 运动推动的, “五四"运动确实改变了中国, 那么这数以百万计的充满理想、 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是从何而来的呢?究其根源是与清末十年新政的教育改革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探寻中国近代化发展时, 不能仅仅回溯至“五四” 运动, 晚清还有一段只存在短短十年却又气象万千的新政时期。清末新政实施后, 各方面均发生了极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 0 6年重新更定官制, 除内阁、 军机处仍称旧名外, 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新设学部、 商部、 法部、 练兵处、 巡警部、 民政部、 度支部、 农工商部、 邮传部、陆军部、 海军部、 军咨府、 资政院、 审计院等, 是清朝政权机构迈入近代化的开始。通过清末新政, 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变化十分突出:

 结束了科举制度,兴办了新式学校, 出现了留学的热潮, 思想界文化界也随之发生极大变化, 在中国僵化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缕民主的霞光。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 又是在中国外受屈辱、 内陷混乱的乱世, 是如何不可思议的取得这么多成就呢?这些都充满了许多急需了解的“迷题” , 给我们留下了尚待研究的空间。在做我的硕士论文选题时, 因为我一直对清末历史非常感兴趣, 再加上我的父亲曾经主持编写过我们临泉县的教育志, 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又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所以就想从清末的教育入手进行研究。

 在导师武菁教授的指导下, 对论文的选题反复思考、 数次论证, 最终确定下《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这个题目。二、 学术梳理清末新政内容丰富, 是当时的统治者运用行政手段, 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社会变革和自我更新, 并最终完成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巨大转变。

 对清米新政的研究很长时间是不被人们重视的, 因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这次改革被认为是受时局所逼, 不得不为之的仓促之举, 因此20 世纪8 0 年代之前的历史书几乎都把这个波澜壮阔的改革掩盖不提, 即使提到这次变革, 也只把它放在其他章节

 清束新攻教育改革及其影响里面, 只论失败, 不谈功绩。

 再加上当时的改革又是刚刚进入高潮清政府就被推翻了, 当局还来不急对改革进行系统的梳理, 很多资料在其后的动荡中散失, 给后人的研究工作带来不便, 对清末新政的研究一直比较缓慢。最早的研究有据可查的是中国教育界很有名望的“东南大学之父” 郭秉文校长, 19 14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中, 专门论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章节。

 ①民国时期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研究开始有所增多, 主要是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其中舒新城19 28 年编辑出版的<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 丁致聘19 34 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 对当时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汇编; 陈宝泉19 28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 、 陈翊林19 30 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 、 舒新城19 33年编著的《近代中国留学史》 、 周予同19 34 年编辑的《中国现代教育史》 、 姜书阁19 34 年编著的《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 陈青之19 36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史》 等分别就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普通教育、 学制改革、 留学教育、 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建国后到8 0 年代中期, 关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研究几近停顿, 只是●对一些历史史料进行了重新的编辑整理, 19 61年重新编辑出版舒新城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 19 8 6年朱有谳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 19 8 6年陈学恂主编出版《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等。

 同一时期, 台湾学者开始关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研究,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9 6 9 年陈启天主编的《近代中国教育史》 、 19 8 0 年王焕琛编辑出版的《中国留学教育史料》 等,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并对这次改革给予肯定。随着学术界对清末新政的重视, 清术新政教育改革研究在20 世纪九十年代逐渐热起来。

 19 9 1年琚鑫炎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 19 9 1年黄新宪著《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 、 19 9 3年侯宜杰著( - - 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米立宪运动史》 、 19 9 4 年张连起编著《清末新政史》 、 19 9 4 年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 19 9 4 年郑登云编著《中国近代教育史》 、19 9 6年田正平编辑出版《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 、 19 9 8 年吴春梅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 、 2000年关晓红著《晚清学部研@ 张洪涛、 但n 爿 彬I郭秉义博I:

 的办学理念》 [ J], 《湖北函授火学学报》 20 0 5年第3期2

 绪论究》 、 20 0 8 年李刚著《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清末新政始末》 等对清末新政, 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同时期对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进行研究的各类论文层出不穷, 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对清末新政教育领域的研究方面, 一类是综述性的研究, 对教育改革的前因后果, 方方面面做出比较详实的探讨。

 比如:

 郭世佑、 蔡玲的《在历史进步的背后——请末“新政” 初期困境浅析》 、 郭世佑的《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 的内在联系及其他》 、 彭平一的《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 、 马鸿儒的《清末“新政” 与教育改革述评》 、 黄加文的《论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等; 一类是对学制改革的研究, 对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的出台、 举措、 办法、 条款、 特点、 实施等进行比较、 分析和评价, 代表性的作品有:

 刘虹的《( 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 李听揆的《癸卯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品格的形成》 等;一类是对废除科举制度的进程、 措施、 影响、 得失进行讨论, 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

 关晓虹的《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 、 马勇的《从废八股到改科举:

 以189 8年的争论为中心》 、 沈洁的《废科举后清末乡村学务中的权势转移》 、 郑若玲的《废科举的教育影响》 、 杨齐福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的演进》 、 丁保华的《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等; 再一类是对清末新政推行期间各地方兴学的具体情况的研究, 在包括边疆地区在内的各省市的兴办新学研究几乎部有, 比如赵云田的《清末新政期间新疆文化教育的发展》 、 史万兵的《对东北近现代教育的历史反思》 、 吴洪成的《试论清末重庆的职业教育》 、 史全生的《论清末新政与江苏的教育运动》 、 杜鹤的《论清末新政间河南的教育改革》 等; 还有就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或具体措施所进行的研究分析, 比如对体育教育、 音乐教育、 师范教育、 社会教育、 女子教育、 留学教育以及课程改革、 教科书改革和一些改革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研究, 像陈晴的《清末教育考察对体育的引进及其价值》 、 胡艳的《清末、 民国时期的免费师范尘制度》 、 戚少枫、 郝延军的《清未教育改革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 、 田正平的《清术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 薛玉琴、 刘正伟的《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义务教育的兴起》 、 张亚群的《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 周棉、 李冲的《论庚款留学》 、 杨晓的《晚清新政社会教育及其影响初探》 、 程美宝的《由爱乡而爱国:

 清术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 杨瑞的《近代中国基督...

篇六:国家教育改革新政

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教育改革是新政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制定

  1901 年拟行新政后各地官绅纷纷响应清廷的兴学诏书设立了不少新式学堂这些学堂或自立章程或转抄酌改他校章程程度、课程、年限参差不齐。同时纳科举于学校也被提起公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来确立标准加强规范消除分歧已成为清廷和办学者的共同愿望。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

  1902 年 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学制系统文件共六件 8 月 15 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 4 年、寻常小学堂 3年、高等小堂 3 年。规定儿童从 6 岁起入蒙学堂毕业后方可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宗旨“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 7 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 4 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 年设政、艺两科大学堂 3 年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共七科各科下又分若干专业大学堂之上设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不算大学院整个学制年限长 20 年。

  由于主持制定“壬寅学制”的张百熙以偏护新学遭批评 同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 存在一些不足公布后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壬寅学制”公布后未能得到实行。

  1904 年 1 月 13 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 4 年、初等小学堂 5年和高等小学堂 4 年。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 3-7 岁幼儿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 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堂则“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 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 5 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 3 年分第一、二、三类大学堂 3-4 年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商、格致、工、农、医共八科京师大学堂八科全备设于各省至少备其中三科通儒院 5 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学制总年限长达 20-21 年之久。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堂中主要有还有实业类和师范类学堂等。

  二清末学制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制订过程中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

 特点。学制整体结构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制规划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要求在学制的各阶段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设置了众多的实业学堂以适应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训练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但是清末新政毕竟是封建王朝的自救性改革严重受到封建思想的支配因此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以癸卯学制为例学制的指导思想仍是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没有本质上的突破“读经讲经”课的比重过大各级各类学堂尽管无明确的等级限制但进入大学堂附加稻种担保条件无形中维护了教育的封建等级性广大妇女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章程中明确指出 “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 少年女子断不能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

  清末学制包含了资本主义和封建性因素 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 癸卯学制颁布后又作过一些补充和修正 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

 《奏定学堂章程》对女学的限制不得人心振兴女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正视这一事实1906 年 2 月面谕学部振兴女学。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虽离全面开放女子学校教育相差甚远但这是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合法地位的开始。

  二、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 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 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

  1898 年百日维新中已出台了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的措施但戊戌政变后均一笔勾销。1901 年拟行新政后又重新确认了这两项改革措施。与此同时一些官僚和封疆大吏则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请求 如同年 7 月由刘坤一、 张之洞联衔发出的“江楚会奏三疏”第一疏中就明确提出“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寓示科举将最终废除。1903 年 3 月张之洞、袁世凯上书疾呼废科举要求确定废科举的最后期限、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并提出按科递减“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

 ”并最终通过了十年后停止科举的方案。

 但时代对新学人才的热望已使部分官僚感到时不我待时隔不到两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会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迫于形势光绪帝于 1905 年 9 月 2 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 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

  科举的废除 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 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至 1909 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五千多所在校学生超过 160 万人。科举废除后学校与科举之争仍在继续清末民初不断有人提出改造、恢复科举的建议。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 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1905年 12 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内分为五司即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设视学官专任巡视京外学务。学部附设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高等教育会议所、教育研究所等机构整体上注意到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联系注重实业教育的地位。1909 年又颁布了《视学官章程》规定不再设专门的视学官 而以部中人员和直辖学堂管理人员充任 并将全国划为十二个视学区每区二至三省每三年为一视学周期。

 地方教育行政也相应作了改革。清朝官制在

 各省设立提督学政管理教育1904 年后部分省份根据《学务纲要》规定设立学务处。1906年 4 月上谕各省设提学使司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长官为提学使。各省提督学政和新设学务处撤销。提学使司下设有省视学 6 人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年为各级教育行政机关 县设视学一人并兼任学务总董。

 至此形成了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维新运动开始后涉及教育宗旨的议论逐渐多起来张之洞等在 1904 年奏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也声明“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此项宗旨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1906 年 3 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经奏请朝廷认定宣示天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在学部宣示教育宗旨的同年 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出发 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 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 20 世纪后骤然勃兴 首先是在 1906 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 1908 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

  ● 留日高潮的兴起

  甲午战争后 中国的士大夫们认识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必须仿效。并以日本路近费省文字接近西书已由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等原由将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到 1901 年 1 月清廷议行新政前通过各种途径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已不下二百人。

  1901 年议行新政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留日学生逐年增多。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酿成留日高峰。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估计 1901年底在日留学生约 280 名1904 年约 3000 名1906 年达 8000 名以上之后人数逐渐减少。

 清末留日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普遍较缺乏日语基础和普通西学知识 到日本后一时很难选定专业以进入初、中等学校为主。在选修的专业中以法政、武备科占大多数。他们在输入近代西方科技方面整体层次不高 但他们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 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的队伍翻译了大量日文西学书籍较广泛地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特别是以日本学生为骨干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 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暴发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 “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1901 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史称“庚子赔款”。1906 年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1908 年 美国国会通过议案 决定从 1909年起 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 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

 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 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 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 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并从 1909 年起实施。原计划每年派遣 100 名后因考试成绩不佳

 实际为 1909 年 47 名1910 年 70 名1911 年 63 名。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于 1911 年 4 月 29 日正式开学 正常情况下招收十三岁左右的儿童入学 隔年招收十名女生 其西学教师基本来自美国 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生生活习惯都仿效美国。

  通过“退款兴学”美国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 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