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代认知心理学新取向之比较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取向 认知 心理学 当代

摘 要:联结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是在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新取向,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联结主义和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则汲取了后现代思想。三者在基本假设、方法论、研究目的、对象与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相互间也有共同之处。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范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7)05008006

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成为心理学的主流以来,发展迅猛。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符号主义认知心理学→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并存→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并存。不同取向既对立竞争,又互补融合。为更好地了解它们,把握心理学发展方向,有必要对它们加以分析比较。

一、 三种认知心理学新取向的理论观点

(一)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17,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加工论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1.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与特征

所谓联结主义,顾名思义,强调单元之间的联结,指通过简单加工单元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计算的一类理论模式。信息加工论紧扣输入与输出两端,用明确、清晰的符号来表征信息,编制明确的信息加工程序,企图通过编程,用明确清晰的程序来阐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探讨信息加工的内在机制,研究知识背景模糊、规则不明确、环境信号十分复杂的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重点研究加工网络如何调整和改变它们自己以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即当受到信息作用时,加工系统如何通过“自学习”产生某些特定产品。它通常拒绝使用外显的明确的概念、规则或符号,而采用分布式表征,突出网络自身的意义建构[2]14。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假设即硬核是:神经活动的实质即计算,认知或智能活动的本质是神经计算。这一假设具体表现为神经元结构假设和动力系统假设。神经元结构假设假定信息的内在加工处理器的结构与处理信息的神经系统的结构相同;它抽象地模拟了神经网络的一般特征;它对信息的贮存、加工和表征也与神经系统类似,通过单元(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变化来实现。动力系统假设假定,连接网络的信息加工状态由每一单元的大量活性值的向量精确界定;其动力学机制由不同的变异方程控制,该方程的参项组成了直觉处理器的程序或知识;系统状态是根据变异进化方程不断进化的大量向量[1]33。

一般而言,联结网络具有如下主要特征[3]365366:分布式表征与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连续性和亚符号性[4]224;容错性;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特点;抵制噪音。

2.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论

该取向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有:心理活动方式类似于大脑活动方式,一切认知活动完全可归结为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信息分布在各个单元及其联结之中,信息加工采用了类似于神经元联结的方式,是通过合作并行方式来运用单个的神经元;所处理和表征的是亚概念或亚符号,是处于符号水平和真实神经元层次之间的无意识加工。

它认为,联结网络模型与人的神经网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它强调在研究人的认知或智能活动时,应进行功能与结构两方面的模拟。唯有如此,才能对认知或智慧的本质有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与信息加工论不同。信息加工论以“认知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这一隐喻为基础,认为认知或智慧活动与计算机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都具有产生、操作和处理抽象符号的能力,因而只是利用计算机对人的认知进行功能上的模拟,即在形式系统中通过用规则操作符号演算来生成智能,不考虑人脑与计算机的结构性差异。而联结主义则从“认知或智慧像大脑”[5]102隐喻出发,认为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都类似,因此模拟两方面。

该取向的目标是模拟人类的高级智能,把符号加工范式精致化,用机器程序精确阐明大脑的硬件结构。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即用计算机模拟神经系统的结构,研究神经系统如何记录和产生认知或智能。信息加工论研究的是高层,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层,而联结主义研究的则主要是中层和基础层,相当于计算机的语言层和硬件,其研究需要一定的神经科学和计算机基础。为此,它采用灰箱研究方法。这是因为,其研究是建立在对输入输出之间的中间环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非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种部分知部分不知的系统相对于黑箱而言就是灰箱。

与信息加工论相同,联结主义(的)基本研究策略或方法论是还原论。不过,信息加工论是心理物理还原,而联结主义则主要是心理生理还原。由于脑或神经网络的活动是一种整体活动,其各部分的功能通过相互间的连接相互影响与作用,因而联结主义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整体还原论。它主要探究人工神经网络的大脑式的非程序、适应性的信息处理的实质、机理和途径,想依据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原理与方式用大规模的并行集成计算构建人工大脑。

(二) 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

1. 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该取向的研究纲领是:“生命的本质就是计算”。其基本思想是:行为是适应性的,它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可以通过认识行为的目标来了解行为。它包括目的论与进化论两个方面。目的论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其基本含义是,认知和行为具有目的性。亚里斯多德认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内在目的,其目的是自我保存与延续,心理学就是研究灵魂达到目的的功能。以此为基点,该取向认为认知是有目的的,目的是一种运动形式,是行动或事物的终极原因。进化论是以目的性为出发点,认为认知或智能的形成与发展是不断进化的过程,是适应性行为的结果。智能水平完全可以且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与适应过程中不断进化和体现。由此,应略去知识表征与推理环节,考虑在感知和行为间建立直接联系,期望主体在感知刺激后,通过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方式产生适当的行为反应[5]103104。

该取向认为心理事件具有公开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认知也是一种活动或行为,或者说是活动或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终极状态是行为。这表明,认知或智能活动并不是内部不可观察的东西,而是通过其形成和发展的痕迹以及其目的表露于外,可为自己或他人所认识、了解。由于认知或智能是进化的产物,是人适应环境的结果,其目的或作用是为了使人更好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以适应环境,因而,它必然会在人的遗传基因和存在目的上表现出来。由此就可以像研究行为那样客观地研究它们。这种观点与行为主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可观察性、可证实性。不同之处是后者因认知等内部的心理活动不可观察而排除它们,而前者则要把认知等内部活动变为可观察的,以此把之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同时也可以看出它与信息加工论的区别。后者主要通过推论与模拟研究认知或智能,而前者则通过把认知或智能变成公开的而直接对之加以研究。

2. 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基本目标、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该取向的主要理论观点有:认知以“感知行动”反应模式为基础;认知系统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等特性,是整个有机体的活动结果,是在其进化和适应环境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生命是系统内各组成部分的一系列功能的有机化,其各方面特性能够在物理机器上以不同方式被创造;进化可看作搜索试验过程,完全可以独立于特殊的物质基质[5]103104。

其基本目标是用计算机生成自然生命系统行为的仿真系统,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生命和生命过程。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工生命研究。

该取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进化计算方法。它包括遗传算法、进化策略和进化规则[6]357。遗传算法是通过对遗传因子的计算来探究生命进化过程的方法。采用此方法的目的主要是,想依据基因建构出类似于人的能够表现出认知或智能活动的人工生命[7]229308。进化策略是通过对有机体为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与延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式的研究去了解有机体的进化或发展策略的方法,其目的是探究人的优化策略、方法与途径。由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所采取的策略是认知或智能活动的结果与表现,因而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对认知或智能本质的了解。认知心理学就是想采用此方法构建人的生命存在的人工优化系统。进化规则是研究有机体进化规律的方法。认知心理学正是以此为目的,着眼于对认知或智能进化规律的探究,试图用计算机生成人工世界,了解生命过程及其中的认知或智能的生成与作用,研究进化规则,以图建构能对自己的优化或发展作合理规划的人工生命系统,借此为人类生存服务。

(三) 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该取向“并不像传统的认知心理学那样考察抽象的计算装置运行过程,它研究的是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的意向性使用,意向性的使用是由积极的、主动的、处于公共或私下的情景且为完成各种任务或计划的人完成的,完成的过程往往是同他人协同作用的结果。”[3]438

1. 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基本假设

“我们以为在物质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完全依赖于概念、分类和描述等的产物,随它们而变,因而仅是这样的产物,而概念、分类和描述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诸如科学和日常的情景中活动的过程中碰巧‘发明’和‘创造’关于现实和事情的东西。”[8]359386这一段话包含如下含义:(1)该取向的研究纲领是“认知即建构”;(2)建构是以人为中心的,离不开人之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3)知识既是建构结果,又是进一步建构的基础,它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4)建构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可以说它是活动的组成部分。

该取向基本持相对主义立场,而相对主义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判断之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某些事情的关系,而不是对象。”[9]11质言之,不存在客观的、普遍性的绝对正确的东西,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

2. 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内容

该取向的基本信条是:知识不是主体被动获得的,而是主动建构的结果。其知识观是:知识并非是说明世界的真理或规律,而是说明经验的合理化;知识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知识是建构的,人格、态度、情绪、意志、认知等心理现象是建构的结果;知识具有相对性,总是内在于主体,语言并非具有确定的意义和结构以及是表达思维的中性工具,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适性知识,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存与发展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该取向与信息加工论一样,认为心理学应研究符号及其内容。不过,它强调符号及其内容的主观性与差异性,突出符号意义的中心性。意义并不是刺激和符号内在固有的属性或特征,而是人所建构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基本特性;意义不是由刺激和符号等给予或既定的,而是人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不是由客观刺激或客体及其属性等所决定,而是由人们制造的关于它们的原则、观念等意义所决定,由人如何解释它们所决定;意义实际上构成了人把自己安置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由此,它把符号作为建构材料,把心理看作是符号世界,该世界是人逐步用符号构建起来的主观世界。它认为,知识不是像信息加工论所认为的那样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准确表征,而是人们借助于符号对客观现实所作的解释或假设,即理解性把握。“我们提出的假设、我们自己的信念和经验打造我们每一个人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同的假设或不同的经验导致不同知识。”[10]7980人的心理是在把世界符号化、运用符号进行互动和对符号的理解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该取向的基本目的是探明或理解符号及其意义建构之过程,亦即了解人用符号建构世界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人的心理如何被建构及其对行为的作用。它批评信息加工论对意义的舍弃,在技术性信息加工的牛角尖中打圈子,呼吁探讨对人类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指出:“认知革命的真正目的‘是发现……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他们所遭遇的世界的意义……意义构建过程涉及到什么。’”它认为,认知乃至整个心理世界是人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活动和人与对象的关系在认知或心理的发展中有中心重要性。

上述分析表明,该取向强调差异性与相对性,其基本研究策略是主位研究策略,主要方法是解释学方法、人种学方法与历史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是符号及其意义的生成与发展。

二、 三种新取向的比较

(一) 研究纲领与方法论异同

联结主义与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继承与发展了信息加工论的研究纲领与准则,坚持“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客观性原则和还原论,都力图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认知或智能,因而它们都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但二者也有所差异。联结主义认为,认知的本质是一种神经计算,加工单元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来调整联结权重,以完成认知或智能活动。行为范式则强调遗传计算,这种计算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其一是在有机体适应过程中,当有机体面临着新的情境或刺激时,通过计算来选择合适的反应,并根据自己的预期对反应加以调整。该过程会引起基因的某种变化,从而把对环境的适应传给下一代。其二是通过对基因构成的计算来了解认知或智能形成与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模拟有机体的认知或智能活动,设计和改进具有智能的人造物(机器人)。其三是对有机体活动的计算,即把有机体的精确的活动转化为数据,对之加以计算分析,设计或模拟类似于有机体的人造物。如有人通过对乌贼的腕足的计算机分析,设计出能像该腕足那样活动灵活准确的机器腕足,该腕足的活动由计算机通过对信息的计算来控制。从这方面说,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是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的深化与发展。二者都坚持经验理性原则,认为认知或智能活动都是理性计算,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它们都用在自然科学获得成功的方法和简明精致的形式系统来研究、说明认知或智能,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或准则来设计、要求或规范对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对认知或智能的研究[7]229308。它们奉行实在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独立的实在;坚持二元论,要求研究者站在研究对象之外,中立即不带任何偏见地进行研究,以便能客观地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实证论为指导,用实证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进行研究。二者都坚持使用分析方法和逻辑方法,尽力用数学语言对现象加以描述。不过,二者也有差异。联结主义所强调的模拟方法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模拟,但不考虑认知或智能活动的情景,不强调在真实的环境或仿真环境中进行研究。而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则要求在真实的环境或仿真情境中进行研究,它认为,要研究有机体的适应行为,研究认知或智能如何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在有机体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就必须在真实的情景或仿真情境中进行研究。

建构主义与它们不同,它从反实在论的立场出发,认为“认知本质是建构”,即认知或智能活动是人赋予刺激或事件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和人的中心性。不过,这一基本假设在对活动的强调上与行为范式基本一致。它坚持非理性原则,认为认知或智能活动并非完全是依据经验的理性活动,并非完全按照形式逻辑进行计算的过程,并非完全建基于形式逻辑或公理上的数学运算所能说明或解释的东西,人有直觉、灵感等大量的非形式逻辑、非计算的认知或智能活动。它坚持建构论和整体论,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坚持反实在论、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认为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实在、构成事物的基础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人与对象相互作用即对象化关系的结果。由此,它反对人为性的方法,要求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在这一点上,它与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基本一致。不过,二者在这方面也有些许差异。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语境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乃至所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整体性情境,而行为范式所强调的是研究者独立之外的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

(二) 目的论、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异同

联结主义的目的是依靠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计算建构大脑,即按照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联结方式创建出具有该结构、联结方式及其功能的人造大脑。它主要研究以信息的内在加工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的深层次半意识乃至无意识的表征与加工过程,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认知或智能活动过程,但基本不涉及认知或智能的形成。它主要研究认知或智能的功能与结构,把之看作与脑的功能与结构类似。由此,它又被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其原理是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间的联结机制和学习算法。它认为,人工智能来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由此把人工神经元到人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作为研究重点,开辟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方向与新途径,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铺出一条新道路。

行为范式是依据遗传计算和对有机体活动及其进化过程的认识创建出类似于有机体的机器人(人造生命体),它以认知或智能活动的进化为研究对象,从生命演化和符号运作与竞争的角度研究认知的产生和发展,试图用进化计算的方法模拟生命进化的过程。它主要研究认知或智能的形成与发展,把之看作是像生命演变一样的进化过程,试图通过模拟、创设或控制环境、生命体的活动或适应行为以及生命体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来探讨认知或智能的机能和本质,因而又被称为进化论(Evolutionism)或控制论(Cyberneticsism)学派,其原理是控制论和感知动作性控制系统。它来自于20世纪中叶的控制论思想,其早期雏形的研究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与作用,并进行“控制论动物”研发。这方面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20世纪80年代,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得以诞生,进而使得行为范式在20世纪末以人工智能新学派的面孔出现,开辟出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的新路经与新方法。

建构主义的目的是通过对认知或智能活动的认识或了解来弄清人的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它主要以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和个体形成与发展角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与发展。它着眼于人造物,尤其是人所创建的符号系统与认知或或智能的相互作用,即以符号的形成与演变为立足点研究认知或智能的生成与发展。它强调认知或智能的动态性、开放性与功能性,力图以此为基础阐明人的存在方式,更好地为增强人的适应性,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由此看来,三者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联结主义和行为范式的目的都是通过对认知或智能活动的模拟创建出与有机体的活动类似的东西,并以此来进一步了解认知或智能活动,使认知研究与人工智能或人工生命研究相互促进。它们都着眼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以此来探究认知或智能,只不过二者的出发点或立足点、侧重面并不相同而已。行为范式和建构主义都以认知的生成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或主要研究内容,目的都是着眼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力图增强人的适应性。三者都力图理解认知或智能的本质。

三、 对认知心理学新取向的述评与思考

(一) 对三种认知心理学新取向的述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种认知心理学取向都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或局限性。联结主义克服符号主义单纯进行功能模拟的不足,精致化了符号主义范型,拓宽和深化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使对认知和智能的研究更加趋于深层,接近认知或智能的内在实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大脑同构型或同态型假设具有局限性。计算机与大脑不可能完全同构或同态,这就使得用计算机模拟大脑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人的心理并不只是大脑的生理活动,不是大脑神经细胞单纯生化活动的结果,认知与脑不会完全对等(同构或同态),进而使得其基本假设或研究纲领存在问题。其次,无法模拟带有文化色彩的特性。在人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借助于语言符号等文化因子使大脑得以质的提升,形成、丰富和完善了第二信号系统与意义系统,使人表现出创造性。这是任何脑模拟研究都无法做到的。模拟研究充其量只能是结构与功能模拟,根本无法融入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再次,其模拟总是受人对大脑的认识水平的制约。第四,并未对认知或智能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对认知或智能的认识受到影响。

行为范式认知心理学从生命体适应与进化的角度研究认知或智能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认知心理学的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人工生命和模拟进化计算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深了对认知或智能本质的认识或理解。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仍未能摆脱“强计算主义”樊篱;有很多方面不可行;仍无法获得一般规则;忽视历史文化因素。

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从主客体相互作用、心理的社会文化性和认知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对认知或智能进行了新的研究与解读;复兴了认知研究的人文主义倾向,开辟了认知研究的新途径;重视历史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与研究思路。但是,其研究方法过于主观;否定了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否定实在或真理的存在,从根本上否定了心理学的客观性和构建普遍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可能性,不利于增进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交流;其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观存在着内在固有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只注意到了心理现象的属人性、差异性与主观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使它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二) 思考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发展,可以促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更为深刻、多方位与全面地了解。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注意:

第一,对不同的理论与方法持宽容态度。纵观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出现虽然克服了原有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但后来者并不能完全否定或取代先前者,而是与先前者一起共同对认知或心理进行探讨,并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其中,每一种理论对其它理论都是一种鞭策,促使其不断更新与发展,且这种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过程与局面不会停止。如果心理学打算开拓新的领域,那么它就必须对不同的思想学派采取开放型态度。

第二,深化、融合与整合。认知心理学的各种取向不仅并存,而且在发展中还相互借鉴与吸收,呈融合之态势,体现出心理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向。这种融合既使得每种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具有了新的内容,对认知和智能有了新的更深入的理解,又使对它们的整合成为可能。因此,应积极探究不同理论取向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把它们整合起来,以便建构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理论体系,避免心理学的分裂以及由此引发的内耗。

第三,理论取向呈动态发展,体现出心理学发展之规律。原有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和新理论取向诞生,既是解决以往理论与方法存在的问题需要,也是心理学研究理念、技术、方法与手段更新与完善使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导致的新的社会需要使然。因此,心理学研究与理论构建应以心理学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立足点,积极引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与手段,不断拓展心理学研究。

第四,积极进行理念更新,探索新的研究纲领。心理学研究都是建基于一定的研究理念与研究纲领基础上,不同取向存在的问题与其理念和研究纲领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范式的认知心理学坚持“认知可计算主义”,把人的心理与物质系统等同,忽视人的心理、大脑与计算机(智能机器)之间的(本质)差异,由此导致它们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则从“认知是建构”这一纲领出发,忽视了人的认知加工与智能机器的信息处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其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走向另一极端。这说明,要解决当前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研究与理论问题,有必要探索新的研究纲领,进行理念更新。既注意到认知的理性特征与计算特性,又注意到认知计算的有限性;既进行模拟研究,又要注意人的认知或智能活动的独特性以及机器都是由人造出来因而不可能超过人这一现象,探究研究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2]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G. Hatfield, Psychology,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J]. Mind & Language, 2002, Vol.17(3).

[5]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6]阎平凡,张长水.人工神经网络与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D. K. Simonton, Darwin as Straw Man: Dasguptas (2004) Evaluation of Creativity as a Darwinian Process[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5, Vol.17(4).

[8]Nigel Mackay. Psychotherapy and the idea of meaning[J]. Theory & Psychology, 2003, Vol.13(3).

[9]劳伦斯•卡弘.哲学的终结[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蒋永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