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的意义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小体 狼疮 肾炎 抗体 患者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血清水平检测在狼疮肾炎(LN)患者诊断及肾脏病理改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确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25例,其中84例合并狼疮肾炎(A组),41例未合并狼疮肾炎(B组),另选择同期收治其他类型的免疫性疾病患者55例(C组)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抗核小体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和B组阳性率分别为94.2%和90.2%,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C组54.5%(P<0.01)。且三组间ANuA水平差异显著,其中A组最高,C组最低(P<0.05),ANuA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551,P<0.05)。各类型肾脏改变中ANuA水平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Ⅳ型患者血清中ANuA含量最高(P<0.05)。结论 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反映肾脏病变程度,对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核小体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类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介导并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常见于育龄期妇女,临床表现复杂,其中狼疮性肾炎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70%,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2]。目前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及高度活化均参与了此项过程,此外,血清中各种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上,最终导致狼疮肾炎的发生,而LN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3]。近年来研究发现SLE患者体内血清抗体中普遍存在的抗核小体抗体,且其与SLE自身免疫反应关系密切,可能在SLE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确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25例,其中男65例,女6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7.1±8.4),病程1~6年,其中84例合并狼疮肾炎(A组),41例未合并狼疮肾炎(B组),所有患者均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关于SLE的分类标准,且LN患者需符合以下三项中的一项:① 持续性蛋白尿,且定量>0.5g/24h;②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③经肾活检证实[5]。另选择同期收治其他类型的免疫性疾病患者55例(C组)作对照,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15~63岁,平均年龄(35.5±7.0)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1例,强制性脊柱炎6例,骨关节炎11例,皮肌炎5例,干燥综合征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三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静置30min后分离血清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抗核小体抗体水平进行检测。ELISA法试剂盒购置于德国欧蒙公司,以1:201比例分别以释缓冲液稀释待测血清,随后在已包被抗原的微滴定板上加入血清稀释液和阴阳性对照,每孔100μl,封板并置于室温下孵育30min,以300μl缓冲液反复冲洗3次,并加入100μl酶标结合物,封板并置于室温下孵育30min,复以300μl缓冲液反复冲洗3次,孔内加入100μl底物,避光保存15min,加100μl终止液[6]。判定标准:以标准品浓度和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当测定值≥0.2Ru/ml判定为阳性[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三组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和B组阳性率分别为94.2%和90.2%,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C组54.5%(P<0.01),见表1。

2.2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将A组84例患者的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与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相关联,结果表明ANuA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551,P<0.05)。

2.3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与LN患者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84例LN患者经活检确诊分别为Ⅱ型15例,Ⅲ型9例,Ⅳ型28例,Ⅴ型32例,各类型病理改变LN的ANuA水平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Ⅳ型患者血清中ANuA含量最高(P<0.05),见表2。

3 讨论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0%~70%,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2]。目前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及高度活化均参与了此项过程。

研究表明血清中各种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上,最终导致狼疮肾炎的发生,而LN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3]。目前认为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C1q抗体等是SLE患者血清中常见类型,且可能与SLE的活动存在关联,近年来,抗核小体抗体的研究较多,其是细胞受到致病因素损害,发生凋亡、染色质裂解时产生核小体,并诱导机体产生抗核小体抗体[6],在体内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上,最终导致狼疮肾炎的发生。徐兆珍等[5]通过对4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4例自身免疫病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SLE组患者中的ANA阳性率达94.9%,显著高于免疫疾病组55.4%,并认为其对提高LN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许武红等研究也认为肾脏是SLE最常受累的气管,而肾脏损伤程度同样也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重要因素,LN患者的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可能与肾脏损伤程度及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本研究通过对84例合并狼疮肾炎患者,41例未合并狼疮肾炎患者,以及55例其他类型的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ANu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虽然A和B组ANA阳性率相近,且均高于C组,但三组间ANuA水平差异显著,其中A组最高,C组最低(P<0.05),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ANuA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551,P<0.05)。而根据肾脏病理改变分类,Ⅳ型患者血清中ANuA含量最高(P<0.05),提示患者ANuA水平与SLE的活动性,以及肾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总之,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狼疮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反映肾脏病变程度,对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小芳,隋满姝.狼疮性肾炎自身抗体研究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30-132.

[2]郭婧婧,刘建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血清AnuA、抗dsDN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931-1932.

[3]王红蕾,戴勇.狼疮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类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54-256.

[4]陈日新,唐彪,张鹏,等.汉族人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征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别学杂志,2011,25(8):579-582.

[5]徐兆珍,贾秀志,周海舟,等.抗核抗体系列检测对狼疮性肾炎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1,34(1):73-76.

[6]金卫东,俞晓洁,贾敬年,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与抗Clq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10(8):601-603.

[7]许武红,邹原方,关晓东,等.狼疮肾炎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4):26-28.编辑/成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