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灌肠 不孕症 临床 中药 盆腔炎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年后宫内复妊率为30%,对照组患者宫内复妊率为5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具有较为显著地临床治疗效果,且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宫内复发率更低,因而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 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1-02

盆腔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指的是妇女的上生殖道和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炎性病变,一般包括盆腔腹膜炎、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炎等,其中输卵管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炎性病变可能发生在一个部位,但同时也可能累及其他部位。盆腔炎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急性盆腔炎若治疗不合理或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由于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造成炎症复发、慢性盆腔痛、输卵管妊娠、不孕,进而转为慢性盆腔炎。30至40岁女性是慢性盆腔炎的多发人群。本院自2009年起使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患者为实验对象,患者年龄范围在24岁至4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1.5±1.3)岁,患者病程在1年至7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8±0.3)年。其中,继发性不孕124例,原发性不孕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0.4g氧氟沙星注射液和0.4g甲硝唑注射液,每天用药1次;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800万U青霉素钠,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改为静脉滴注1g至2g的红霉素。每7至10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具体药方为:10g桃仁和丹参、15g莪术和三棱、30g蒲公英、蛇舌草、败酱草和红藤。用水煎至200ml,分两次服用,每天两次保留100ml灌肠,连续用药10d。患者月经期间要停止灌肠治疗,并在每次月经停止3d后,开始使用相同的方法连续灌肠10d,连续治疗3个月经期为一个疗程,治疗1至3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一年后宫内复妊率为30%,对照组患者宫内复妊率为5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女性不孕症类型,长期的炎症可能会导致患上输卵管粘膜上皮发生瘢痕、机化或纤维化,造成输卵管僵硬、机械性变形、扭曲、梗阻,进而对输卵管的运卵功能、蠕动和拾卵造成不良影响;或是因为患者输卵管壁过薄、积水时间过长,会造成输卵管内膜纤毛细胞缺失,进而阻碍输卵管的运卵功能,造成不孕症。本院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使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药桃仁、莪术、三棱具有逐瘀通络、行气导滞的作用;蒲公英、蛇舌草、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效用;丹参、红藤能够活血化瘀。因为直肠处于盆腔部位,相邻子宫附件,通过中药灌肠治疗,能够使药物直达直肠粘膜,并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同时能够直接作用在与病灶相邻的部位,进而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和炎症的消退,缓解局部组织的水肿和充血症状,改善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环作用,进而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患者在接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过程中,不宜进行不洁的性接触,注意性生活的卫生以及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与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无显著副作用、痛苦下、无创伤等显著地临床特点,且治疗后患者的复妊率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玉艳,史常旭,梁志清,陈勇.女性不孕症发病因素的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12)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