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形势下如何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适当扩展分类学的内容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分类学 植物学 新形势下 扩展 内容

摘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假想的例子,生动的介绍了植物系统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和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植物分类学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打下基础。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药用植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23-03

植物分类学是药用植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定数量的被子植物的科,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科的重点特征,并记忆一定数量的重要的药用植物。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将知识点逐个孤立起来,割裂它们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同时,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提到“亲缘关系相近,活性成分相似”这句话。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提出,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科之间有怎样的亲缘关系,植物的分类系统如何体现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分类系统如何反应植物的演化历史。一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分类学文献(尤其是涉及分子系统发育的文章)的时候,有很多概念理解不了。因此,学生希望我们的教学在分类学方面能有所扩展。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我们教学团队在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为了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概念,我们先引入了第一个假想的例子。

起初,一个居群(Population)内的个体都很相似(我们假设的这个物种只有一个居群)。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山脉的隆起或河流的阻断),这个居群分成了两个居群,居群间的基因交流也逐渐完全阻断,因此两个居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两个谱系(lineage,居群的祖先——后代顺序)建立了起来。两个谱系建立起来的直观证据是两个居群的个体获得了新的特征,使得居群内的个体更为相似,而居群间的个体在外形上则有了明显的差异。我们假定第一个居群的个体到第9年的时候全部都具有木质茎,第二个居群的个体到第10年的时候所有的花瓣都变为了红色。

植物的特征,比如花的颜色和茎的质地,通常被称为性状(character)。每一个性状可以有不同的取值,或者说状态,称为性状状态(character state)。例如性状“花色”可以有“白色”和“红色”等等性状状态;“茎的质地”这个性状,可以是“草质茎”的性状状态,或者是“木质茎”的性状状态。

在这个例子里,木质茎和花瓣红色,相对于祖先居群的性状状态(草质茎和花瓣白色)来说,都是衍生的(derived)。新的衍生的性状状态标志着新的谱系的建立,而两个新的居群所保留的旧的老的性状状态(白色花、草质茎、叶光滑无毛、干果和光滑种皮)则不能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其信息有限。

性状的衍生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上例中,木质茎这个性状状态虽然相对于其祖先性状状态来说是衍生的,但是,对于那些后来产生的具有肉果和种皮具刺的类群来说,它又是祖先性状状态了。

一个包含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的类群称为单系类群(monophyletic group)。我们可以通过类群的个体所共有的衍生的性状状态即共有衍征(synapomorphy)来判断单系类群。共有衍征是一个性状状态,其最初出现在这个类群的祖先,最后这个类群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个性状状态。上例中的木质茎和红色花就是两个居群各自的共有衍征。木质茎的居群又可以分化出两个新的居群,分别具有肉果和果皮具刺的特征;同理,红色花的居群也可以分化出具有4枚雄蕊和叶片具毛被的居群。这样,新产生的4个居群的共有衍征分别是肉果、种皮具刺、雄蕊4和叶片具毛被。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4种植物的共有衍征,以便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把上述过程简化成一棵分枝的树状图。同时我们只关注那些发生了改变的性状状态,在分枝的适当位置加上短横线表示性状状态改变的先后顺序。这样就可以看出,衍生的性状可以按照其所包括的范围,按从大(如木质茎或花瓣红色)到小(如叶片具毛或种皮具刺)的次序安排成一个阶层系统。同时还可以得出一个直观的推论,即植物可以被安排成一个反映其进化历史(系统发育,phylogeny)的分类系统。比如在上例中,植物可以首先被分为两个大的类群,一个具有草质茎和红色的花,另一个具有木质茎和白色的花;前者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一个雄蕊数目为4,另一个叶片具毛;同理后者也可以分为具肉果和种皮具毛的两个类群。如果我们把最后出现的四个类群看成四个种,那么具肉果和种皮具刺的我们假定其组成一个以木质茎为特征的属,则雄蕊数目为4的种与叶片具毛的种组成以草质茎为特征的另外一个属,这两个属合起来组成一个科(当然这个假定的科所包括的范围很小)。那么,在这样理想的状态下,我们这样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即是基于植物的系统发育,因此能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

在这个例子里,似乎我们就站在那里看着植物的演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分类时应该怎样判断植物的演化历史呢?我们再引入第二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我们所观察的一群植物,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3沟型的花粉;在具3沟型花粉的这些植物中,有的花瓣是联合的;这些花瓣联合的植物当中,又有一部分具有头状花序。这几大类植物的性状状态,我们也可以用网状图表示这些植物之间的关系。中间用短的竖线来表示在不同植物间所发生的性状改变,比如花粉小于3沟与3沟之间的改变,花瓣分离与联合之间的变化,花是否排列为头状花序等。网状图上一共是发生了3次改变,包括花粉、花冠和花序各发生了1次改变,所以网状图的长度是3。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也不知道这些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所以我们可以从网状图的任何一个位置开始这些植物的进化,有的性状状态发生改变的时间顺序甚至完全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不同的结构里,网状图的长度完全一样,都是3。那么对于这些植物,什么样的网状图的结构才是正确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外类群(outgroup),外类群是我们所研究类群的一个近缘类群)。当一个外类群加入网状图后,其加入点就是系统树的根(或者说是网状图的根,加入外类群就是为网状图置根)。在第二个例子里,所有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我们知道被子植物的近缘类群是裸子植物,为简便起见,我们只选择针叶树作为外类群。我们知道,裸子植物没有真正的花,因此花序和花瓣两个性状在裸子植物中都无法应用。好在裸子植物有花粉,且我们知道它的花粉是单沟型的花粉。由于仅仅花粉这个性状可用,所以针叶树只能以花粉沟小于3这个位置加入网状图。

如果我们继续加入新的类群和新的性状,网状图就可以有更多的画法。有的网状图里,花瓣发生了两次改变。而在另外的网状图里,花瓣虽然只改变了一次,子叶数和花粉沟则发生了两次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办法判断哪个网状图更好。这时,我们可以应用简约性(parsimony)法则,选择更短的网状图。虽然更短的网状图并不意味着其一定是正确的,但它对于我们所观察到的资料来说,却是最简单的解释。

在阅读分类学文献时,尤其是涉及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文章,通常对于一棵系统树,有两个常见的评价指标,一个是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一个是保持性指数(retention index),分别简称CI和RI。

一致性指数等于最小的改变次数除以系统树的实际长度。在第二个例子里,最小的改变次数是4,即花粉沟、花瓣、花序和子叶各都只改变一次。假设某个网状图的实际长度是5,则该系统树的一致性指数CI=4/5=0.8。

保持性指数等于系统树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系统树的实际长度,再除以可能的最大长度减去最小改变次数。计算最大长度时,从外类群处开始,每个性状状态都是分别出现的。假设上例的最大长度为9。那么,RI=(9-5)/(9-4)=0.8。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一致性指数和保持性指数在数值上是碰巧相等,根据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

虽然只是两个看似简单的例子,但它们所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普通的药用植物学(甚至植物学)教材都没有收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去理解这些概念,不必死记硬背它们的定义,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学生反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扩展,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会在系统树上理解科的重点特征和不同科之间演化上的联系,因此对植物分类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对阅读分子系统学文献也大有帮助。最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控制在25分钟到45分钟之间,不会过份挤压别的部分的教学,也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供同行老师在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Judd,W.S.,C.S.Campbell,E.A.Kellogg and P.F.Stevens,Plant Systematics:A Phylogenytic Approach. 1st ed.1999.Sinauer Associates,Inc.,Sunderland,Massachusetts U.S.A.

[2]刘全儒,郭延平,于明.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08.

[3]曾亮,孙芳,赵丽.高职高专院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4]何志光.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兴趣教学[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5]石晋丽.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教学方法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6]杨月娥,段宝忠.浅谈生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06).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资助(编号2013JL29)。

作者简介:康云(1976-),男,汉族,重庆永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曹水娟(1981-),女,汉族,浙江海宁人,硕士,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学和药理学的实验管理工作;谢晖(1976-),女,汉族,甘肃兰州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雷春(1980-),女,汉族,湖北松滋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植物天然产物化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