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企业理论的演进:面向复杂性科学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演进 面向 理论 性科学 企业

企业理论是过去20年间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当前占主流地位的企业理论是企业的契约理论。人们把它又分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论理论、企业家理论等。处于非主流地位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企业生态理论等等,可谓是“百家争鸣”。

企业理论是经过概念化和模型化了的解释与预期企业的特征和行为的理论。它应回答企业的核心问题:企业为什么存在?什么规定了企业的范围?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优势来自何方?怎样进行企业组织?怎样进行企业控制、激励与协调?等等。但是,到目前,所有的企业理论均未圆满地回答。

近30年来,复杂性科学在经典科学的羽翼下成长起来。有的学者提出一种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以深厚的科学基础、众多的概念、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做出解释。

一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

最早的企业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论。1776年,亚当·斯密分析了劳动分工对生产率和经济成长的影响,认为“劳动分工由市场化程度决定”。1833年,查利斯·巴比吉提出,劳动分工使企业各项功能相互区别并走向专业化,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马克思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有分工就有协作,企业是协作劳动的组织形式。

劳动分工论揭示了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说是它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假设经济部门在本质上或多或少是同质的。强调工艺的分工,而忽视能力的分工。

19世纪末,马歇尔开辟了新古典经济学。把社会分成纯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两部分。经济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和组织转到了确定组织的资源配置。企业是确定的,那么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之类问题就不作解释。企业仅仅是“黑箱”。

新古典经济学关注价格配置效率,而完全疏漏了企业内部效率,只将企业当作一个生产函数。按现代企业理论,它不能称作企业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不满足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解释,理论界冲破重重压力,出现了企业契约理论。

科斯在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的形成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这一理论被称为交易费用理论,后来威廉姆森进一步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

阿尔钦、德姆塞茨通过“队生产”模型认为,古典企业产权结构是为克服企业内部各要素所有者的偷懒和搭便车而建立的的制度安排。

1963年塞耶特和马奇出版了《企业行为理论》,把企业看作人的组织,激起了人们对企业行为方面问题的思考。阿尔钦和德姆赛茨论述了监督问题,詹森、梅克林提出了代理成本,法玛和詹森论证了组织形成与投资决策等。

这一派别研究的重心是交易成本、契约、代理和不完全协约等。强调产权、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它关注了企业各种规制,对企业所有权最优安排、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的解答。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深具影响。

但是,这一理论基本忽视了企业生产属性,未能探讨企业能力、企业战略等企业的根本问题。忽视企业的学习行为,没有解释企业演进的动态过程。

为什么在相似的激励安排下,有的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而有的企业遭到失败?为了回答这类问题,企业理论家不得不寻求其他理论。

二企业的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追溯到1920年,马歇尔认为,技能、知识和协调的增加推动企业的进化。1959年潘罗斯出版《企业成长论》,认为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里查德森提出了企业的知识基础论。1957年塞尔兹尼克提出“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

之后,能力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对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同年里普曼和卢曼特提出能力制胜轮。1984年,沃纳菲特发表《企业资源论》,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企业能力和企业资源理论两派。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力理论进入应用和实践领域,后经过了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苏安、兰格路易斯、贺尼等人的发展。企业资源理论经过了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发展。

这两种理论的研究主题是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动态机制,资源和能力决定企业的边界。但能力学派主要是从企业层面研究,资源学派则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这两种理论与企业契约理论相比,只是崭露头角。能力理论至今只有一些较常用有异议的概念和命题。资源学派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企业知识理论继承并发展了的能力和资源理论观点。潘罗斯、西蒙、马奇、塞耶特、哈耶克、纳尔逊和温特都有贡献。

潘罗斯研究了企业新知识促进机制和企业知识积累机制。哈耶克认为,科学的知识不是全部知识的概括,知识不可能被一个“单一的头脑”所拥有。哈耶克探讨了知识的分布和性质。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塞耶特和马奇认为,决策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面临有限理性及外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逐步试错的搜寻过程。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能像人一样拥有知识,企业的知识存储于“组织记忆”中。

知识理论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资源,发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依据。其观点已超越了资源基础的观点。它较好的揭示企业内协调的性质、组织结构、决策权配置、企业边界、以及企业创新等问题。

但是,它只讨论了企业的部分要素(知识),不可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到目前,在目的或规则方面没有达到充分的一致。一定程度上,企业知识理论还不能称为企业理论。

三面向复杂性科学的企业的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源于系统论,贝塔朗菲1945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门新学科的诞生。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出版了《系统理论和管理》,建立了系统管理模式。

之后,系统理论转向研究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1969年,普利高律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结构、耗散和生命》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作。1972年,笛内·托姆出版了《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提出了“突变理论”。 曼德布罗特于1973年提出分形论。1976年,赫尔曼?哈肯,发表了《协同学导论》,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1978年,乌约莫夫发表了《系统方式和一般系统论》,提出了“参量型系统理论”。之后,艾肯提出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现象的超循环理论。

复杂性科学研究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突变论主要研究连续过程引起的不连续结果、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混沌论主要研究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超循环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理论。企业是社会中最普遍、最完整的自组织,作为专门研究自组织发展规律的复杂性科学,必然会对企业作出深刻的解释。

在发达国家,复杂性科学成果已应用于管理。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汤姆·彼特斯在《Thrivng on Chaos》中指出:“过去曾假定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已不存在,需要将混沌荡着一种既定的条件,学会在混沌之上求旺”。

企业的契约理论、能力理论、资源理论和知识理论,均是建立在以经典科学为基础的经济学之上。经典科学以稳定、有序、单一、对称、平衡为主要特征。这就使现代企业理论一般都是以线性思维为主。在研究问题时,基于一个假设:以现在的事实可以推导出未来的结果。对于时间倾向,这些理论都认为时间是可逆的。只要给出特定的条件,企业就会有相同的过程。企业的契约理论直接用静态的可逆的方法研究问题。其他三种理论虽然承认时间是动态的,但并不否认可逆。复杂性科学研究证明,事物在非线性动力机制下,并不会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由于影响事物结果的自变量太多,用线性思维,是不足以准确预测未来。复杂性科学证明,在现实世界中,非线性作用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呈现对称破缺。自组织理论建立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企业做出解释。企业自组织理论将是充满生机的企业理论。

参考文献:

[1]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刘洪:《经济混沌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