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本科 探索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提出人才培养模型需以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为核心,以课程教学方法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完成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引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随着本科招生力度的逐年加大,本科生的整体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整体质量呈现下滑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招生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如何寻找一套合适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民办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个非常强调应用性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好的产品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工业设计专业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目前大多数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延续传统专业的培养模式,即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逐步深入学习基础专业知识,最后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布置课堂作业,最后以课程考试或者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成果,在课堂内容当中虽然有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大都以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用以验证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好的与实际设计项目和设计课题相集合,对于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是特别明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的性不明确

理论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民办学校来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录取标准相对公办院校偏低,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偏低,再按传统的授课模式来讲课,势必造型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的产生,最终影响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去思考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环境,机械的接受知识,不去分析、消化,在整个课程体系学习结束之后要做课程作业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发现不知道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用到设计当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活动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设计,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初衷相

背离。

2.课程之间的交叉不足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门课程关注和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其课程内容包括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消费行为学、工程学、工艺学、材料学等学科内容,横跨艺术与科学,课程之间的跨度较大,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工业设计专业科班出身,对工业设计设计专业整体了解不足,在讲授一些基础专业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把握课程之间的交叉关系,容易将各门课程分割肢解设计的主体,学生需要学完大部分的课程并且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弥补各门课程之间的裂痕,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设计的综合性。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主要服务的领域集中在消费分析和产品市场定位;产品工业设计;产品结构、工艺设计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这体现出了目前我国的经济对设计的需求水平,也是我们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优化的依据之一。

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制定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为最根本前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先分门别类地学习和研究各门课程,每门课程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然后再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践将之综合,这样的设置方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即使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学生真正做的完整的设计也不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应用型本科的背景下,必须对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优化。

工业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形态研究类课程、设计理论类课程、设计表现类课程、人文及商业类课程、设计边缘类课程、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工程类课程和实习实践类课程等七个主要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怎么做设计”和“怎么做好设计”两大类。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理念,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应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的设计人才,课程体系应该以专业的系列设计课程和设计实践为中心,辅之以用户研究、设计管理、产品市场趋势等市场类课程和与产品材料与工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产品成本分析、塑料产品设计等工程类课程,使核心课程的设置满足目前社会对设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围绕核心课程的是扩充知识面和多方面素质的人文类如设计与文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以及平面、环艺类的其他设计课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完成大量的设计项目来实现,而设计理念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段来表现出来的,所有我们提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理念是先学习怎么做设计,再学习怎么做好设计,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在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主张首先学习设计方法,在明白了整个设计流程以后,根据每一个设计阶段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逐步学习其他课程。大一主要学习设计方法和设计表现类课程,锻炼设计手绘、设计软件等一系列完成设计所需要的手段,大二学习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美学、设计史,了解工业设计行业的整个发展脉络,大三学习人文及商业类课程和产品生产相关的工程类课程,大四进行综合类的设计实践活动。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简单的设计活动,从大二开始逐渐可以完成完整的设计课题,大三大四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逐步提高设计难度,在设计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带着设计课题有目的的去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各门课程的知识如何在设计活动中运用会有更加真实、直观的体会,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会显著提升。

2.优化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工业设计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的领域,选择哪些知识点编入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应该非常慎重。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在设计、市场和工程三方面的相关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设计人才。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都直接从其专业照搬过来,没有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本身的特定进行修正,特别是工程类课程,包含了广泛而深入的内容,不可能全部照搬进工业设计的课堂,而要经过综合和筛选,把跟工业设计最密切相关的内容组合起来学习,譬如机械原理这门课程,我们把它改为产品功能结构原理,针对典型的产品,拆开、分解,分析它的结构,从功能、材料、加工方面分析它为什么要采用这个结构,包含了哪些力学、电学、加工、配合等方面的知识,有没有其他的设计解决方案等。这样设置课程内容,虽然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但通过有计划地筛选典型产品来分析,可以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工程类知识融合在其中,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很容易地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这些知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职业培训,在学时分配上也要体现出“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延续传统学术型高校的学时分配模式,将大量的学时放在公共基础课上,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等,这些课程占据了整个培养体系将近一半的课时,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讲,应该适当的缩减该类课程的学时,将更多的课时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

3.拓展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是执行,应该建立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对于工业设计这种以实践性为其首要特点的学科来说,设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发现,寻求并综合各种知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主张在课程教学上以设计实践为主,每门课程在上课之初首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一个或一系列相应的设计课题,然后围绕这一设计课题有计划的将课程内容有基组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将课程内容与设计课题相结合,同时增加综合性的设计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组合多门课程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水平对于建设好工业设计专业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是我们对优化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点思考,这个模式的效率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检验,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坚持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采取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推陈纳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第一、第三作者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课题编号:[2013zy08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3jyxm279];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XG2013B10]

作者简介:马辉(1987-), 汉族,  专业:工业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