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神九”“天宫”交会对接过程扫描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天宫 交会 对接 扫描 过程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进行了交会对接。这次交会对接的过程与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过程基本相似,只是这一次除了先进行一次自控对接,进一步掌握自控对接方式外,还进行了一次手控对接,利用载人的优势实验和掌握手控对接方式。

发射时机很重要

在发射“神舟九号”前,“天宫一号”要在2012年6月初降轨进入对接轨道,等待“神舟九号”到来。2012年6月中旬,在发射“神舟九号”的前一日(6月1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要偏航180°,建立倒飞姿态,为实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做好准备。

此后的第二天,我国用“长征—2F遥九”运载火箭在零窗口把作为追踪飞行器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精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30千米、倾角42°的运行轨道,与“天宫一号”的距离为10000千米左右。

为了满足“神舟九号”精确入轨的要求,发射“神舟九号”的“长征—2F遥九”运载火箭又进行了数十项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它扩展了软件功能,更新了导航系统,以实现精确入轨,因为精确入轨能省去调姿、变轨消耗的推进剂,为航天器后续在轨运行提供更好的条件;用多媒体设备记录了火箭生产的全过程,照相6954张,摄像161段;在肉眼无法实别的部位增加了内窥镜检查,为火箭做好“全身体检”;还提升了舒适性,让航天员上天时身体更舒服。

在制导方式方面,由于发射“神舟九号”比“天宫一号”的入轨精度要求更高,因此,采用了迭代制导的方式:发射“天宫一号”时,火箭仅采用固定摄动制导方式,让火箭按照标准弹道飞行。发射“神舟九号”,火箭则采用“摄动+迭代”组合制导。迭代制导是一种比固定摄动制导更为先进的制导方式。摄动制导需要为火箭飞行指定路线,而迭代制导只要为火箭指定目标即可,它在火箭沿着轨道飞向预定目标时,通过实时迭代计算的方式不断修正轨道逼近目标,从而确保实现最高的轨道精度。

交会对接任务要求“神舟九号”在零窗口发射。所谓“零窗口发射”是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神舟九号”发射的零窗口是根据发射前几小时“天宫一号”的轨道参数来确定的,目的是将“神舟九号”发射到与“天宫一号”共面的轨道上,也就是要求火箭确保入轨时的升交点经度和轨道倾角精度准确无误。由于地球自转和升交点西移,为使“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轨道共面,“神舟九号”必须在“天宫一号”轨道面经过发射点后的某一时刻准时点火起飞,误差小于1秒,以实现零窗口发射,否则就需要消耗很多的推进剂来修正两者之间的轨道面偏差。实现零窗口发射与发射场系统也有密切关系。

“天宫一号”的轨道参数主要有轨道周期、轨道高度、倾角、近地点俯角、升交点赤经、偏心率六项。北京航天飞行测控中心要通过测算“天宫一号”最新在轨轨道参数,确定“神舟九号”飞船的零窗口发射时刻。随后,对运载火箭系统参数进行精确的设置。

“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发射都是采用手动点火,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发射采用自动点火。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以前点火设备的可靠性不是很高,而现在点火设备的可靠性提高了;二是人手有1秒~3秒的反应时间,所以要实现零窗口准时发射,就必须采用自动发射。其实,从发射“天宫一号”开始就采用自动点火了,手动点火作为补发备保。虽然“天宫一号”的发射有窗口的宽度,即时间的宽度,但还是瞄准了前沿来实施,也做到了准时发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时在零窗口发射,就必须再等2天,因为“天宫一号”的轨道回归周期是2天。

“太空接吻”大写意

这次空间交会对接过程分为远距离导引段、自主控制段、对接段、组合体飞行段、再度对接和分离撤离六个阶段来实施。其中第一次对接采用自控方式,第二次对接采用手控方式。

(1)远距离导引段

根据“神舟八号”的经验,“神舟九号”入轨后,将在测控通信系统的导引下,进行大约五次变轨,大约需要2天时间:1、在飞行第5圈时,将把“神舟九号”的近地点抬高到约260千米;2、在飞行第13圈时,“神舟九号”接受数据指令,调整轨道倾角,与“天宫一号”进入同一轨道面;3、在飞行第16圈时,将把“神舟九号”的远地点抬高到约330千米;4、在飞行第19圈时,将把“神舟九号”近地点抬高到约330千米,进一步圆化轨道;5、在飞行第24圈时,“神舟九号”轨道进行组合修正,从初始轨道转移到与“天宫一号”共面的330千米的近圆轨道。在“神舟九号”飞行第28圈时,它位于“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千米处,这时“神舟九号”可准确地利用所携带的测量装置捕获“天宫一号”,与其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转入自主控制段。

(2)自主控制段

自主控制段又细分为三个阶段,即从52千米到5千米的寻的段,从5千米到140米的接近段,从140米到对接机构接触的平移靠拢段。其中寻的段飞行时间约70分钟,接近段飞行时间约62分钟,平移靠拢段飞行时间约10分钟30秒。但在实际飞行中有可能缩短。

从相距52千米到对接,为了保证每一步准确对接,降低风险,中间设置了4个停泊点,它们分别是5千米、400米、140米和30米。这既是为了切换敏感器和控制模式,进行例行“体检”,把轨道调整到理想位置,也是控制上的可靠性备份措施,合格方能“放行”。一旦出现问题,“神舟九号”可以通过地面控制撤离到上一个停泊点等待故障处置。因此,停泊点就像轮船入港前的锚地,走一段停一停,如果在某一阶段出了问题,可以退回上一停泊点,解决后继续按原计划前进,向“天宫一号”慢慢靠近。这样既可避免走得太快发生碰撞,也提供了处置突发故障的时间。

停泊点的选择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与测量敏感器的使用和测量精度有关,距离越近,对使用的敏感器精度要求越高。要转换敏感器就需要设置停泊点,若在移动过程中转换就会复杂很多。二是与控制方法和控制精度有关。如果控制精度比较差,停泊点就比较远;如果控制精度高,停泊点可以选择更近一些。停泊中的短暂歇息既有助于轨道调整至理想位置,也是控制上的备份措施。

相比之下,由于空间技术更加成熟,执行类似的任务时,俄罗斯现在已经不设置这样复杂的过程,美国在对接时虽然也有停泊过程,但没有这么多环节。我国刚刚开始掌握和实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了更加稳妥,确保两个飞行器的安全,设置几个停泊点是有必要的。

在这四个停泊点中,5千米停泊点最重要。对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来说,它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其次是30米停泊点,就像临门一脚,多个发动机同时工作,把“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拉过来,接合到一起,技术含量最高。

从相距52千米直至交会对接,作用距离较远的微波雷达率先工作;进入20千米后,精度较高的激光雷达开始工作;进入100米时,使用更加精确的CCD光学敏感器和乘员光学瞄准器。这些设备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

(3)对接段

通过位置精度控制和交会测量设备状态确认,“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将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鎖紧四个过程,“神舟九号”对接口上的4只插座与“天宫一号”对接口上4只电连接器对接上后实现刚性连接。此后自主交会用的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空空通信机等相关设备关机。

实际上这一过程很复杂。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相距仅几十厘米时,它们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神舟九号”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与“天宫一号”轻轻相触。当感应装置感受到接触,飞船尾部的四台发动机随即点火,“捕获”后旋即关机,紧接着相继展开缓冲、校正、拉近、拉紧、鎖死等一系列动作,有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动作,从而将二者组成刚性连接的组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牵不上手”,又要防止“追尾事故”,“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相对速度需控制在0.2米/秒。“神舟九号”的前进速度比“天宫一号”略高,在交会对接时,它比“天宫一号”的飞行速度略快了0.2米/秒。具体过程分为相撞、捕获、缓冲、校正、拉近、拉紧、密封和刚性连接八个步骤。

(4)组合体飞行段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后,由“天宫一号”负责组合体飞行控制,“神舟九号”处于停靠状态。但如果出现故障,“神舟九号”则可以立即进行“替补”。组合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控制是未来载人空间站运行的重要技术。因为有人参与,这次将对大气环境进行验证,所以两个飞行器之间的通道是否畅通至关重要。要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接通“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电气液路通道,进行信息和能源并网。

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前,需对对接装置、“天宫一号”内的环境等进行检测,尤其是要对对接机构进行密封性检漏,并使组合体内的气体平衡。只有在“天宫一号”内部环境满足载人要求的情况下,“神舟九号”的航天员方可打开舱门,进入到“天宫一号”内生活和工作。由于航天员是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而“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约9个月,虽然目前工作状态良好,但舱内环境保持得怎样,还需经过测验方能知晓。在太空恶劣环境中,对接机构和舱门的质量非常关键。如果对接机构密封性不严,打开舱门后会漏气;如果舱门质量出现问题,轻则打不开舱门,重则关不上或关不紧舱门,那样就麻烦了,国外曾出现过这种事故。

组合体飞行几小时后还要进行180°大转身,“神舟九号”转到前面,因为处于停靠状态,发动机不再工作,这样节省能源,完全靠“天宫一号”在身后“发号施令”。

此后,进行组合体飞行和控制试验,难度也很大。第一,两个航天器对接后变成一个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大的刚性结构,这在姿态和轨道控制上有很大难度。第二,对接后“神舟九号”处于停靠状态,飞船上的一些对于组合体飞行不必要的设备都处于关机和休眠状态,只有保证自身平台运转和保证热控需要的设备在运行。

(5)再度对接段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6天左右,所有航天员要从“天宫一号”回到“神舟九号”内,准备进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试验。其主要过程为:组合体对接机构解鎖,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九号”飞船撤离至与“天宫一号”相距400米处停泊,然后“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一号”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其目的是掌握手控对接技术,再次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及对接机构等部件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这样可以增加空间试验的子样,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在“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相距400米后,“神舟九号”上的航天员通过电视图像以及实时传输的数据,了解两个航天器的距离、高度、轴线差别等参数,准确判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姿态,然后通过手柄不断精细修正、控制飞船的前进速度和姿态,让两个航天器一点点逼近,使飞船上的乘员光学瞄准器的“十字刻度线”对准目标飞行器的“十字靶标”和“靶标地盘中心”,当三者重合且对接机构接触后,飞船仪表发出对接捕获信号,就标志着对接成功。

实际上这是我国航天器第一次进行手动对接。此前,“神舟”飞船手动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备份,由于自“神舟五号”以来,我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自动系统都运行良好,故而手动系统从未启用过。这次任务会对其进行全面验证。

(6)分离撤离段

再次对接4天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组合体要一分为二,然后“神舟九号”缓缓转身180°,与“天宫一号”行驶方向一致,同时加速飞行,撤离至与“天宫一号”相距5千米以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任务结束。“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将安全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

两个飞行器的分离与对接一样重要,一旦无法分离,未来载人航天器上的航天员就可能面临巨大风险。自动分离一旦出现故障,可进行手动分离,将两个对接机构掰开。此外,在技术上还可以采用火工品将对接机构炸开,实行强行分离。

对接机构上有12把结构鎖,每把鎖的拉力都是数吨级。为保证分离的实现,采取了四重备份。“神舟九号”鎖钩自动解鎖失效时,由“天宫一号”鎖钩解鎖。如果仍然不行,就先用火工品炸断“神舟九号”鎖钩。仍然无效时,最后的选择就是把“天宫一号”的鎖钩炸毁。万一发生这种情况,“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就将永远失效,无法在将来迎接“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九号”撤离返回后,地面控制对“天宫一号”进行二次轨道机动,将其从343千米的对接轨道抬升到约370千米的自主飞行长期管理轨道,等待下一次交会对接。370千米这个高度,是根据2013年发射“神舟十号”的发射窗口计算得出的,届时“天宫一号”将通过自然衰减把轨道高度降到约343千米。

(责任编辑:吴蕴豪)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