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李大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的贡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史上 马克思主义 中国 贡献 传播

李大钊被称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并赴日留学,学贯中西,加之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一、共产主义者李大钊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1913年毕业。期间曾担任北洋法政学会机关刊物《言治》主编。同年冬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大政一科,由于曾参加反袁斗争,激烈抨击抨击日本帝国主义而被校方除名。回国后先后主编《晨钟报》、《宪法公言》、《甲寅》日刊等报刊。1916年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阐述为实现中华再造的呐喊。随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之一。期间,李大钊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二、主要传播途径与方式

李大钊被称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并赴日留学,学贯中西,加之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一是参与创立多种报刊并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撰写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二是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术社团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译介和研究,比如亢慕义斋;三是通过演讲,辩论、开设课程等方式直接向民众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

笔者认为,在李大钊的著作中,集中体现他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再论问题主义》、《阶级竞争与互助》、《由经济问题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发表在1920年1月1日《新青年》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发表在1920年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号上;1923年9月到1924年上半年撰写的《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等。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标志着李大钊从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主要传播内容

(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

对于马克思的认识和研究,李大钊并非以零星的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而是以整体的思维方式看待。从整体的角度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关于过去的理论,即唯物主义历史论或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二是关于现在的理论,也即马克思主义学说里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论;其三是关于将来的理论,即政策论或者社会主义运动轮。

(二)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

李大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需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说明:

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经验的说明。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介绍这一理论时,李大钊并非仅仅是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观点,而是将之放在西方哲学的政体环境中,与当时涌入中国的其他思潮作对比,进一步分析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正确性。他指出“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但这经济构造本身,为他那最高动因的连续体式所决定。”

其二是社会组织进化论。也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通过引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共产者宣言》、《经济学批评》序文里的内容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解释了社会革命的整个发生过程。根据李大钊的理解,生产力与社会组织,生产关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社会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其三是阶级斗争学说。社会革命的过程就是矛盾体不断被打破并建立社会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阶级之间的竞争。李大钊通过介绍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说明“这类的政治变动……其根本原因都在殊异经济阶级间的竞争。”同样,李大钊并不是直接说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点,而是通过与庸俗进化论进行比较来论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进步论。

其四是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观点。李大钊在很多著述中都赞扬过马克思关于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的观点。例如,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他就指出“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

(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贡献

李大钊认为,“马氏‘经济论’有二要点:一‘余工余值说’二‘资本集中说’。前说的基础,在交易价值的特别概念。后说的基础,在经济进化的特别学理。”

李大钊所指的“余工余值说”也即我们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学说。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余工余值说”源自他的“劳工价值论”。他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余工”和“余值”,还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色之一就是揭破了资本主义的秘密,“资本家的利益,就在增大余值。他们想了种种方法,达到这个目的”。他说:“依马氏的解析,资本家增大余值的方法有二要素:一、尽力延长工作时间,以求增加余工时间的数目……二、尽力缩短生产工人必要的生活费时间。”这就是李大钊对于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概念的理解,并且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除去“余工余值”说,李大钊还用一系列数据阐释了“平均利润率论”。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中,李大钊用论式解释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并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的分类与亚丹·斯密“资本”的分类的比较,进一步阐释了“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间的异同,据此而说明“马克思的不变可变资本说,则很多人攻击,甚或加以痛诋,我们殊为马氏不平!”

四、结语

李大钊被称为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由于历史的局限,加之当时北洋军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封锁,种种原因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宣传还有不全面的地方,但是他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