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先秦战争文体叙事初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先秦 初探 叙事 文体 战争

在中国小说史上,战争小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小说品类,从远古战争神话传说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战争小说,中经史传文学及宋元话本以及明清时期的战争白话小说。中国战争小说创作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战争中被视为“国之大事”的先秦时代,人们的生命活动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战争,所以先秦典籍中有关战争的描写也就格外引人注目。仔细梳理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按叙事文体的不同大体可以把先秦战争的描写分为神话传说、诗歌和散文三大类。本文就按照这三种文体来探讨先秦战争文体叙事的演化。

一、神话传说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远古神话传说应该是中国战争小说的源头。传说中的几场著名大战有:发生在中原一带的阪泉之战,这是华夏集团内部黄帝族与炎帝族的争战。发生在燕京一带的涿鹿之战,黄帝炎帝联合攻打东夷集团的蚩尤,还有共工与颛顼的战争。这几场战争大概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战争。虽然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对这些战争的描写都极其简略和扑朔迷离,但却充满丰富的文学想象。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对黄帝蚩尤之战的描写:“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场战争对阵双方除了各自主帅黄帝和蚩尤外,还各请出了应龙、女魃、风伯、雨师、风后等,可见双方阵容之强大。黄帝一方用水攻,蚩尤一方则利用大风雨和大雾天进攻,可见战争的胶着和激烈程度。古代先民们想象中的战争大概就是如此呼风唤雨、上天入地的景象了。中国战争神话虽然零星散落在古代典籍中,但是它却犹如茫茫苍穹中的启明星,在中国战争小说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最初的光芒。

二、诗 歌

中国先秦时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主要集中在其征战诗中。从《诗经》征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与人们的生命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内容看,大体是以周人为核心,围绕周王朝的兴衰历史而展开其历史画卷的。有周王朝与四夷之间的战争。如《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大雅·江汉》篇。有周室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如《豳风》中的《东山》和《破斧》写周公东征时的平叛战争。有诸侯国与周边部族之间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如《春风·小戎》篇。《诗经》征战诗从总体上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价值活动,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着,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谱写出人类生命活动中惊心动魄的篇章。

从形式看我们发现《诗经》征战诗主要是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心中之志的,是以言志为目的。比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旃旒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出战的全过程,从而歌颂了南仲的赫赫武功。褚斌杰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征战诗。周宣王时,玁狁犯边,南仲奉命率兵出征取胜而归。此诗歌颂了南伸的赫赫武功,并形象地叙写了这次战争。其中插叙了思妇念远的情节,增加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诗人平铺直叙地叙写战争,表达歌颂之情。又如,《小雅·六月》褚斌杰认为这首诗“是周宣王时北狄玁狁族侵扰中原,周王派尹吉甫率兵出征,大获全胜。这是在庆功宴上所唱的颂诗”。另外这类战争诗还有《大雅·江汉》、《小雅·彤弓》、《大雅·大明》、《大雅·皇矣》等。再如,《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驾彼四牡,四牡骥骥。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全篇共六章是戍边士卒归途中所唱的歌。这首诗既写士卒在出征和战斗中紧张、饥渴和劳碌的痛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能不顾安危,急国家之难之情。再如,《豳风·东山》是一首描写长期征战的士卒在归途中所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他想象久别的家园和与妻子即将重逢时的种种情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另外《秦风·小戎》、《秦风·无衣》、《小雅·采芑》、《大雅·常武》、《大雅·械朴》、《鲁颂·泮水》、《鲁颂·閟宫》、《周南·卷耳》等。也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对战争的担忧之情。

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战争诗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因战争而引起的各种情感或歌颂、或担忧、或表现对亲人的担心以及征人的思乡之情等。其中也有对战争的片段式场面描写,如“其车三千”、“旖旒央央”,等等,不过这种片段式场面多是对战前或战后的铺写,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过程。即目的不是为了写战争本身,倒多是为了言心中之志。

三、散 文

除神话和诗歌外,先秦战争描写更多的是保存在先秦散文中。其中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多。虽然《左传》《国语》《战国策》都是以散文的方式记叙战争,但仍有差别。

1、就叙事的类型说《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战国策》以写人为主。

《左传》记事,以《春秋》为纲。在《春秋》简短记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从而发展成叙述详尽完整的散文。《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全书记录大大小小战争数百次,大都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来说,它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简单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如城濮之战,齐国的霸业中衰之后,晋、楚渐强,互争雄长。晋国要想称霸中原,必须打击不断向北扩张的楚国势力,于是矛盾激化成为这次春秋前期最大的战争。这次战争也是晋文公从出奔、周游到终成霸业的漫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者先从君臣一心、有备而来的晋国写起。着重记录了重耳与中军元帅先轸的对话,接着笔触转向君臣离心、将帅骄横的楚国。双方尚未交战,胜负似乎已不言自明。接着描写了开战前双方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是晋文公的临事而惧、从谏如流,使者栾枝的彬彬有礼、谈吐得体:另一方面是楚子玉的骄傲轻敌、目空一切,斗勃请战时的口出狂言,军队的士气不振。至于正面战场的交锋,作者主要叙述了双方兵力布置情况,而胜负已判。作者叙写了战前、战时、战后的全过程及其中涉及的种种人事,从而描写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体现了《左传》战争叙事的完整性的特点。

《国语》重在记言,长于记语。《国语》叙述战争事件简略零碎,对其因果关系的交代,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如《鲁语》首篇写齐鲁“长勺之战”,只记录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而没有记录战斗经过。《国语》中的一些篇幅,往往是开头用极简略的语言交代事件的起因,中间是由某一具体事件引发贤人的一番金玉良言,最后是一笔带过的事件的结局或影响,如《国语》首篇开头仅“穆王将征犬戎”一句话,接着记录了祭公劝谏“不可征伐”的四大段文字,最后用“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作结。这样的安排淡化了前因后果的叙述,客观上起到了语言凝练、情节不枝不蔓的效果,同时也鲜明地凸现了贤者的言论,达到了记言为主的目的。

战国乱世的纷争局面为“进取”者提供了纵横驰骋的政治舞台,于是说客策士应运而生,游说之风大炽于天下。《战国策》为了突出纵横家们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赫赫功绩,其战争的描写始终把叙写他们的奇策异智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从而使纵横家居于文章所展示的冲突的中心位置。如《虞卿阻割六城与秦》是在秦将白起坑杀赵降率40万人之后又提出了非分要求时发生的,虞卿据实依理驳斥了秦客楼缓的饰说诡辩而维护了赵国利益;《鲁伸连义不帝秦》也是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大义凛然,仗义执言驳斥了辛垣衍的谬论,破释了他的疑虑。维护了赵国尊严,并坚辞平原君的厚谢,从而赢得了“千古一士”的美称。又如《楚二·齐秦约攻楚》: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昭雎谓景翠日:“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齐,鲤与厉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败。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苏厉,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于楚。若齐不求,是公与约也”,这些都是把人物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性格。再如荆柯刺秦王,鞠武的老谋深算,太子丹的心急浮躁,田光的重义轻生,樊于期的慷慨献首,秦武阳的怯弱失态,秦王的贪婪惊惧、荆柯的勇毅镇定从容死节等,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在这些有关战争的客观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鲜活的状态。由于情况紧迫、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甚至关乎生死存亡。当事人必须表态,人的观点态度不容隐匿,故而性格就表现得鲜明充分。《战国策》中人对战争的掌控认识得更为清晰而战争就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发生变化,体现了人的智慧对战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由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左传》《国语》《战国策》由于叙事类型的不同在描写战争的手法上也有所不同。《左传》以记事为主,对战争的描写深入丰富完整;《国语》以记言为主,对战争事件的叙述简略却凸显贤者的言论;《战国策》以写人为主,主要通过人对战争的掌控来描写战争。

2、就叙事方式说《左传》《国语》是线性叙事,《战国策》是截面式叙事。

《左传》是保持历史事件的连贯性、稳定性的线性叙史,如果把《左传》战争篇章的叙写看作一个线性模式的话,那么其程序大体可分为战前态势,战斗过程和战后结局三个组合段。《左传》的城濮、韩原等役均有极精彩详尽的场面记述。《国语》也是以国别为区分单元的线性叙事,但其战争场面的描写则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如城濮战况《晋语四》仅“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寥寥十字而已。再如长勺之战,《左传》、《国语》篇幅差不多,但各有侧重,《左传》不光记了曹刿战前“问战”,还详记了战况及“论战”,《国语》则详记了“问战”,无战况及“论战”,相当简略。

而以国别叙史、注重描写对话片段的《战国策》则恰好相反:在时间的纵向上没有清晰的连缀,而将横向的空间描述加倍放大。因此,其关注的重点是人物的话语。这就形成了《战国策》截面化叙史的基本特点:将战争历史浓缩进每次对话,选取特定的对话表现战争。这是《战国策》区别于其他史书的最鲜明特点。这种截面式的叙事特点由于更贴近细节,由人物对话加上十分简练的叙述构成,给人以旁观之感。因此,《战国策》较之《左传》、《国语》,真正呈现出了战争历史的本质力量,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它用~种长辔远御的眼光,拨去过于秩序化的外在因素,而努力托出、呈现出原生态的、郁茂滋荣的活的战争历史。

综上所述,神话传说作为各类型题材、体裁文学创作的共同源头,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战争小说的滥觞,《诗经》中对战争片段式的描述则奠定了中国战争文学的底基。而先秦散文中的大量关于战争的纪事则对中国战争小说的精神品格和叙事传统起了直接的奠基作用。至于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叙事结构,大体不出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人物为中心两种结构类型,即所谓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左传》就是编年体的始作俑者。《国语》《战国策》也为记言、写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叙事方式。于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先秦战争文体对中国战争小说的奠基作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