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科普 对策 学会 解决 工作

[摘 要]专职人员少、科普经费不足、科普平台建设薄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学会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该文结合中国声学学会科普工作实践,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包括:转变观念,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加大科普经费支持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学会科普 科普定位 人才激励

[中图分类号]N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科普工作是学会众多业务中的重要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推动实施《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进行科普创作和科普产品研发,建立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指导和培育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学会科普信息化建设。

一、全国学会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总结分析中国科协所属学会2013—2017年工作,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对科普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全国学会科普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普经费不足,无专项科普资金

科普经费是科普设施建设的保障,也是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基础。经费不足、不固定、来源单一,一直是困扰全国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的关键问题。在国家层面,科普经费早已列入财政预算,但现实中还是存在科普经费少、划拨不科学、投入不合理、被挤占等问题。

(二)社会知名度低

很多学會的地位与作用并不为人们所知,社会的关注度严重不足。以中国声学学会为例,国内许多高校本科教育课程中取消了相关声学的学科内容,将其并入了物理学或电子信息等学科,使声学学科不断被边缘化。

(三)科普平台薄弱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学会每年印发了大量科普图片素材、动画素材、科普图书等。截至2016年10月,全国共有科普教育基地1077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资源非常丰富,但条块分割严重,权威的科普平台少。

(四)合作交流少

科普工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需要全社会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焕发生机。可是现在学会之间、学会与其他机构之间合作交流太少。

(五)缺乏奖励机制

科学家的任务是科学研究、申请项目、野外科考、数据分析、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而这些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是在我国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并没有被列入考核和奖惩的范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学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

二、中国声学学会科普工作概况

中国声学学会是全国声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中国声学学会是独立法人单位,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由声学所派出。2017年,声学学会向省部级以上举荐科技人才4名,举荐院士2名。设置4项科技奖,宣传表彰科技工作者6人;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6场,共培训360人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学会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号“中国声学学会”。在成果产出方面,共发表文章17篇,总浏览量达36696次,主办科技网站1个,年浏览量63042人次。在科普创新建设方面,举办“第一届声学科普创新大赛”,征集作品18部,有6部作品获得“第一届声学科普创新奖”;开展科普支教、科普讲座、公众科学日等活动11次。

三、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建议

(一)调整组织结构,加大支持力度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了新时期科协的定位和任务。中国声学所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将科普工作的主管部门由科技处调整为学会学报综合办公室负责。2017年,声学所成立了声学所科学传播领导小组;2018年,声学所正式将科普工作纳入科研管理范畴,并招聘1名专职科普人员。

(二)围绕学科特色,明确科普定位

声学是研究介质中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学科,属物理学分支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声学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物理学的范畴,几乎涉及所有主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还在相当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学,彰显了声学极强的边缘科学属性。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比,声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声学无处不在,从陆地到海洋,从机械工程到生命科学,从微观到宏观,都是声学研究的范畴。二是声学研究内容与人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成为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声学所的科普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声学科普的目标任务,并自筹经费建成由海洋体验馆、环境体验馆、健康体验馆三位一体的综合声学技术体验馆——中国国家声学技术体验馆。以体验馆为平台,以“身边的声学”为接入点,集中展示声学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的科技和应用成果,初步构建科普作品制作、现场体验、教育培训、成果评价的科普文化传播体系。

(三)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多方共赢

中国声学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科普场馆及作品的规划、设计、制作、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拓展了网络宣传渠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科普活动进校园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拓展科普宣传的渠道。中国声学学会已在中关村中学、人大附中实验小学、人大附中开展了多场科普宣讲,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制定奖励办法,调动创作潜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科研人员参与科普越来越便捷。但是就声学科普而言,真正参与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科研工作与科普工作分家。2018年,声学所举办“第二届科普作品大赛”征集时采用课题项目的形式,先资助,后评奖。对可行性制作方案先发放项目资金5000元,后对获一、二、三等奖的再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颁发证书。另外,对2017年参赛并发表在“科普中国”等多家网络媒体上的科普作品,分别计入科研人员个人和部门的新闻报道绩效中,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