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十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的调查报告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红楼梦 调查报告 十年来 英译 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中外译者不断尝试把它翻译介绍给外国读者。据陈宏薇和江帆统计(2003),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红楼梦》的英译本有9种之多。而《红楼梦》英译版本之多和翻译之艰巨,又使得《红楼梦》英译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据闰敏敏(2003)对13种外语类期刊近20多年的统计,《红楼梦》英译研究的论文就多达50篇。这些文章的着眼点繁多,涉及文化内容、诗词、书名、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的翻译。

二、材料的收集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2004年推出的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笔者收集了1996年至2006年期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9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以及在《中国翻译》、《红楼梦学刊》和《求索》等语言类、文学类和综合类社科期刊上发表的30篇《红楼梦》英译研究文章(详见“参考文献”的第一部分)。这些文章大体上能反映我国过去10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状况。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从翻译批评文章的研究方法这个角度看,可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定性或定量)等方面。本文拟从研究方法的上述这两个角度,对收集到的30篇文章进行统计和定性分析,从而考察以下问题:

1 《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占多少比例?采用这两种不同手段对研究结果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2 《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翻译理论的采用状况如何?是否有哪一种理论被普遍采用?采用何种译论是否与所研究的内容有关?

四、调查发现和讨论

1 研究手段(定性或定量)

研究问题1.1:《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占多少比例?

在这30篇文章中,采用定性手段的占了绝大多数(共27篇,占90%),定性研究但采用了统计数据的有2篇(占7%),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有1篇(占3%)。

研究问题1.2:采用这两种不同手段对研究结果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A 定性研究

由于文学翻译研究涉及主观判断较多,因此在《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这些译评或依据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中的若干译例进行对比评判,或考证原文对比译文,总结翻译技巧或提出翻译准则。

在这些定性的个案研究中,有的论者对一个或两个译本的多个方面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考察评点。例如,白靖宇和寇菊霞(2002)在探析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对文化内容的处理时,选取了《红楼梦》中几个关于佛教、茶俗和酒令的情节为对象,先分析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然后展示两个译本的译法并稍作评论,最后提出在文化翻译时应遵循“从词语入手,在整体上把握,传递文化信息”的原则。

有的论者则对原文的某个语料作深入详尽的归纳或考证,然后或对照译文分析总结翻译技巧,或对译文进行衡量或评判。例如,姚俊(2004)运用语义学理论,对《红楼梦》中“半”字的语法和语义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归纳,然后列举杨译和霍译的处理方法,最后总结出3点需要注意的技巧。又如洪涛(2006)深入考证了《红楼梦》中“腊八”以及霍克斯译本中“腊八”译名“Nabbansday”的由来,然后从解构主义翻译论的角度衡量霍克斯所创造的这个译名,试图解析译者背后的主观能动性,证明霍译的归化手段并非“文化霸权”的体现。

这些定性分析“能够有效描述翻译中所包含和渗透的人文因素”(姜秋霞,杨平,2005),但由于选取译例比较随意,而且只是抽取研究对象的部分特征为例证,因此论断主观性强。客观性较低,不时出现诸如“让人啼笑皆非”(张映先,2002)、“忠实准确、简洁传神”(辛献云,2000)等主观评判色彩浓的字眼,而且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

B 定性研究但采用了统计数据

王金波和王燕(2004)在研究杨译本和霍译本对地名人名双关语的处理时,将双关语按形式分为4个类别,将相应的翻译方法分为8种,通过统计归纳两个译本中处理各类别地名人名双关语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最后总结出杨译有强烈的异化倾向。霍译则归化与异化兼而有之。

陈宏薇和江帆(2003)则梳理统计了9个《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年代、译者、译者身份、译文标题、译文内容、译文篇幅、发表形式、附加部分、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形式、对原文版本的选择以及译本在英美文化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对160年来的《红楼梦》英译史进行了历时的描述。

在定性研究中采用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能增强文章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而且论述也显得更加系统全面。

C 定量定性相结合

“受学科性质的限制,翻译学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姜秋霞,刘全国,2005)。海芳(2003)对《红楼梦》口语辞格英译的定量分析显得尤为珍贵。同样是探讨杨译和霍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倾向问题,多数论者(洪涛,2006,钟书能,欧卫华,2004,王静,2003,陈刚,胡维佳,2004)都是举证个别译例就判定杨译倾向异化,而霍译倾向归化。海芳则通过抽样统计、双尾检验、皮尔逊相关系数等定量研究手段,得出了“霍译整体集中在异化上”而“杨译多用异化一归化连续体中的两端译法”这一新鲜或更深入的结论。

2 理论依据

研究问题2.1:《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中,翻译理论的采用状况如何?是否有哪一种理论被普遍采用?

2.1 译论采用状况统计

对30篇《红楼梦》英译研究文章的调查发现,按研究理论划分,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

1)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依据个人的一些体会感悟,并或许提出一些准则,进行译评。属于该类型的文章共有11篇,占37%(包括参考文献中第一部分的第1、2、4、5、6、7、8、9、10、15、16篇文章)

2)以中国传统译论为依据,属于该类型的文章共有1篇,占3%(包括参考文献中第一部分的第27篇文章、

3)以西方译论为依据,属于该类型的文章共有13篇,占44%(包括参考文献中第一部分的第3、13、17、18、19、20、21、22、24、25、26、28、30篇文章)

4)综合中国和西方译论,属于该类型的文章共有1篇,占3%(包括参考文献中第一部分的第11篇文章1

5)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依据,例如形象学、符号学等,属于该类型的文章共有4篇,占13%(包括参考文献中第一部分的第12、14、23、29篇文章)

上述统计数字显示,在对研究理论的运用上,近十年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主要呈现两种状态:1)以西

方翻译理论作为译评依据的比例最大(44%);2)没有确切理论依据的赏析性文章比例也较大(37%)。

从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1)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否就不适合用在《红楼梦》英译研究上,所以其利用程度只有3%?2)综合中外译论研究《红楼梦》的英译,这种尝试目前还比较少,是否能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呢?

研究问题2.2:采用何种译论是否与所研究的内容有关?

2.2 采用的译论/其他学科理论的种类

根据Mtmday(2001)的总结,结合张南峰和陈德鸿(2002)的分类,西方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流派:

语文学派,包括Dryden的“直译、意译”,说、Tytler的翻译三原则

语言学派,包括Nida的对等论、Newmark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说、Hervey和Higgins的翻译补偿理论

功能学派,包括目的论

文化学派,包括多元系统论、操纵论、归化异化论、后殖民主义等

哲学学派,包括强调译者主体性的解构派等

“归化、异化论”是《红楼梦》英译研究论文最常用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文章主要做杨宪益和霍克斯英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两者差异较大,用“归化、异化论”最能解释两者差别。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论者从解构主义和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去解释两个译本的差异(王静,2003,司显柱,2005,洪涛,2006),从而跳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这个已被反复研究的角度,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观以及对译文理解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对两译本的差异进行了饶有新意的解释。此外,即使对同一译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会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分析霍译本的归化倾向,崔永禄(2003)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认为霍克斯的翻译带有“文化霸权”的性质。而洪涛(2006)则采用解构主义译论,为霍译辩护,认为霍克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的意义,把潜藏在原文中的意念表达出来”。

从上述统计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译界出现文化转向,“归化、异化论”、“目的论”、“后殖民主义”、“多元系统”等文化派译论被引入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中,从而使《红楼梦》英译研究从拘泥于字词句等语言问题的处理,发展到关注文化内容的翻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此外,除了翻译理论外。论者还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为《红楼梦》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科学的解释。例如,吕世生(2003)运用语用学理论,分析了《红楼梦》译本中如何通过恰当补充与文化相关的语用前提,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达到信息对称。陈德用和张瑞娥(2006)则从心理学的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理论入手,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个性化语言特征,评析译文在翻译人物个性化话语时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五、总结

通过对1996年至2006年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0篇《红楼梦》英译研究文章的统计调查,本文考察了最近十年《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以下发现和启发:

1 定量研究手段使用频率仍然较少。但如果适当结合统计分析和定量研究,会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带来新的或更系统深入的发现。

2 在理论依据方面,运用不同的理论会为同一研究内容带来不同的诠释、因此研究时是否可以从多种译论入手,获得更多角度的发现:其他学科的理论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是否可以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理论,例如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分析,以拓宽和加深《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正如易林和田雨(2006)所指出那样,“翻译研究具有不断吸收边缘学科理论、方法为己所用的渗透能力”。因此,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将会更加丰富深入,也将更加系统科学。

因水平所限制,文本在对30篇文章进行分析归类时,可能会有不尽合理之处,因而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而研究方法除了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这两个方面,还包括研究范式(规定性或描述性)、思路(归纳法或演绎法)等多个方面,这也是日后在做研究方法考察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