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存真与实证:《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一文读后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皖南事变 善后 实证 一文 读后

【摘 要】皖南事变是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杨奎松的《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一文从两党关系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皖南事变的前因、经过、善后及结果。该文考证严谨,史料夯实,客观公正,是皖南事变研究领域中值得深究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皖南事变;杨奎松;评价

作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走的是一条实证研究的路线,揭示了被过于政治化的叙述方式所忽略的历史的偶然性、多线性乃至戏剧性”,其发表在《近代史研究》的文章《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2003年第3期)是实证研究、还原历史、观点全面突破的上乘之作。(杨奎松,男,1953年生于北京,籍贯重庆。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者,毛泽东研究专家。现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史,主攻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中苏关系史、国共关系史及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已发表著作十余部,论文百余篇。)本篇论文从介绍当时社会背景出发,以两党关系为视角进行探讨,运用丰富的史料对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了事变发生的复杂性、当时的情势及善后的结果。读完该文有这样几个印象:

一、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学界对皖南事变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他们“似乎过多地强调了事变前蒋介石国民党的‘阴谋’,和事变后美国的压力及国际舆论的作用;或侧重于在断定蒋介石国民党蓄谋消灭皖南新四军的前提下,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讨论当时条件下新四军政委项英与中共中央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和策略,以及他们各自对新四军在事变中的损失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独辟蹊径,从两党关系的视角,对皖南事变及善后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同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的计划。”这一观点,可以说与以往一些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观点新颖却又有理有据。

二、史料夯实,来源广泛

初读这篇文章时,就被文章里大量的注释所震惊。几乎每一段都有注释支撑其论述,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可见一斑。仔细观察,作者的资料来源也非常广泛,主要有来自“今天大陆中共相关档案、国民党去台前留置南京的相关档案,以及台湾所藏大溪档案和国民党党史会相关档案,一些亲历者的日记或回忆录业”。在此举一例:“12月30日,叶挺又进一步受命要求展期北移(注释:《顾祝同致重庆军委会委员长蒋电(1941年1月3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档案,特交文电30020887)。对此,清楚地知道蒋有“限期(本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该军仍不遵命北渡,应即解决,勿再宽容”密令(注释:《蒋介石密令顾祝同“解决”江南新四军反共电文(1940年12月10日)》,《皖南事变资料选》,第113页)的顾祝同,……而且明确提出:“关于经费部分所请廿万元,即包括一月份经费在内,似可照发,弹药拟即先发,……仍候转请核示”(注释:《顾祝同致重庆军委会委员长蒋电(1941年1月3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档案,特交文电30020887)。从文章摘出的这一段中有三个注释,从量化角度来看作者论述的依据是来源广泛的夯实史料,绝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观点的重复。

三、通俗易懂,客观公正

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所用词语多中性,且个人感情色彩很少,能够客观地根据查到的史料进行著述,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杨奎松的著作一般情况下都能做到客观公正。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之所以坚持研究历史,包括在研究毛泽东、研究蒋介石的问题上,要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就是因为我相信不如此即不足以真正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动机,不足以准确地解释他们行为的内在的逻辑。”可见,作者在进行历史研究之前心中已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打破了国家的分野、阶级的分野、政党的分野等等。因此其写的文章大都客观公正。

作者的文章不仅客观公正,而且通俗易懂,应该说杨奎松开历史研究通俗化学术写作之先河。杨奎松的著作受众群体广泛,大多数读者都能读懂他的文章,《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也不例外。阅读這篇文章,不需要你有多强的文字功底,只要你对历史有兴趣,你就能看懂作者写的文章。“高大上”和晦涩拗口的文章并不意味着文章的学术价值高,而恰恰是通俗易懂的文章如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才真正是学术文章的上乘之作。

四、结语

本想通过对该文章的仔细阅读写一些不足之处,但由于有限的学识和水平,只觉这篇文章是“有血有肉不干巴”,内容丰满,论据充足,通俗易懂,视角独特,史料夯实,客观公正。因此,笔者认为,从这篇文章中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杨奎松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二是扎实的史料基础、缜密的论证思路和独到的观察视角。因此一篇好的学术文章不仅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更要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在分析总结前人的观点上,方可提出一点拙见。

参考文献

[1] 李克诚.杨奎松:还原革命的历史根脉[J].南风窗,2013 (26).

[2] 杨奎松.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J].近代史研究, 2003(3).

[3] 李国芳.我和历史研究——杨奎松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4(5).

作者简介:董自敏(1990- ),女,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