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10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如何实现 共同富裕 论文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10篇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课前默写 1.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内容来看: 从范围来看: 从实现途径来看: 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10篇

篇一: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默写

  1. 共同富裕的内涵? 从内容来看:

 从范围来看:

 从实现途径来看:

 包括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先富带动后富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结合我国现状,探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和做法。

 2013 年的岁末,寒潮还没退去,

 总理李克强坐在办公室里,正在看着一份表出神 ……

 2014 年1 月28 日 -

 京华时报讯昨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陕西 考察工作, 并看望了当地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儿童。

 探访贵州贫困山村“留守儿童”

 紫云县火花乡火烘村坡七村民组的韦国游和韦好两兄弟,5 年没看见过外出打工的父母。

 王小艳家的厨房,她每天要这样烧火做饭给弟弟妹妹吃。

 大量务工涌向东部沿海地区打工,是造成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你给总理出主意 :(小组讨论, 中心组长记录后发言)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最富省份—— 浙江(从1995 年到2008 年,浙江省的人均GDP 一直位列各省区之首)和最穷省份—— 贵州之间的收入差异。1995 年,浙江省人均GDP 是贵州省的4.46 倍,到了2004 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5.64 倍。而我们知道在美国和日本,这个数字都是不到2 倍,由此可见我国区域差距之大。

 怎样才能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 城市、乡村共同协调发展 近 近10 多年国家发展西部的一些举措……

 西部大开发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政府 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 西部地区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主要部署有:

 一、西部大开发(中国中央政府政策)

 第一,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切实加强 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

 第三,积极调整 产业结构。

 。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 人才培养。

 。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贵广高铁(贵阳至广州)贵广高铁设计时速为250公 公里,全长857 公里,预计2014 年底全线通车。届时,三江至广州将由原来的约10 小时缩短到2 个多小时,侗乡苗寨将迎来高铁时代。

 青藏铁路 ,被誉为“ 天路 ”,是实施 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 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 之一。它东起 青海 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 公里。开通后对促进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农、工业都产生很大作用。

 西部大开发 十年来,甘肃省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日益壮大。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中银希望小学五年级(1 )班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该项计划从2003 年开始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 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 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三、2000 年2 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

 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不仅让老百姓免去了烧煤、烧柴和换煤气罐的麻烦,而且对改善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仅以一、二线工程每年输送的天然气量计算,就可以少烧燃煤 煤12 千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 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6 万吨,西部也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

 •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共同富裕 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 城市、乡村共同协调发展

 国家的惠农政策:

  要有以下几项:

  ( (1)

 )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 (2)

 )

 实施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3)

 )

 政府通过价格杠杆,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 经济利益。

 。

 ……

 取消农业税、农民还有补贴 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 网络普及进乡村

 农超对接政策

 •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 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 区域 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从国家分配角度看…… 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思考二:(个人回答)

 这样的现象公平吗?怎样才能减少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 、2014 年顺德教育财政预算支出共34 亿元,占总支出的 的23.01% 。

  2 、2014 顺德各区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由原来350 元调整为 为500 元/ 人. 月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 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 区域 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总结)

 1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巩固练习P42 新知初探 1.A

 2.C 挑战中考 1.c

 2.C

  3.C

  4.C 五 五. 基础达标 1.B

 2.B

 3.B

 4.B

 5.C

 6.A

 7.C

 8.B

 9.A

 10.B

 11.C

 12.D

 13.D

 14.A

 15.C

 P48 ( (2 )①在城镇化发展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②走共同富裕道路,珠三角各城市相互帮助,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③挖掘共同文化根源和价值取向,实现区域文化一体化;④强化各城市基础建设一体化,完善城际交通,实现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发展;⑤共同应对资源、环境等问题,实现生态建设一体化。

 从“城乡、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分析

篇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 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学号:

 0911*****

  姓名:

 ***

  班级:

 0911***

 学院:

 *****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 2 -

 前几个星期的毛概课上,刘老师讲的频率最多的词语便是“社会主义道路”,在课上,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刘老师讲到邓小平思想时引用的小平同志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富裕。”听了刘老师那么多节相关的课,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些问题,参考一些资料,逐渐加深了对这方面的了解。

 我国经过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这是我国现阶级基本国情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意识形态领域里还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及小生产者习惯势力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

 在我国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我们现阶级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十分艰巨的。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 “ 三步走 “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即: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 第二步,从 1991 年到本世纪未再翻一番,实现温饱 ; 第三步,到这个世纪中叶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强调 “ 三步走 “ 发展战略,既符合我国特殊的国力状况,又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计划分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促共富的方针政策。其实,早在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就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作为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一个大政策提了出来。这个大政策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 3 -

 谈话中高度概括出这个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现实中处理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关系时, 要认真解决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以防止两极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个人天赋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发展生产、提高效率有激动作用。但差距过大,高低悬殊,就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产生两极分化。当前,已经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高,与广大劳动群众相比,差距悬殊,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强烈的反映。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我们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引起社会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收入差距性的“度”。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合法。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符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部分高收入者的存在可以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对这部分收入者应当予以保护。相反,那些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收入,特别是靠权钱交易获取暴利的现象,只能是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循序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加以限制和铲除。对那些目前较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但尚无法律依据的“灰色收入”,也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解决。二是要考虑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应建立在剥夺贫困者的基础上,而是要在各收入阶层实际收入均得到提高的前提下,逐步拉开档次。

 同时,国家在宏观上实行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和调节过高收入的措施。合法收入是指居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国家是鼓励和保护的; 非法收入是指以各种形式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所获取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 4 - 收入,对这类收入,国家要严格制止,坚决取缔;过高收入是指法律允许范围内所获取的高于正常水 平的那部分较高收入,对这部分收入,国家以税收形式对其实行征管, 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消费。国家调控不同收入主要是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形成完整的调控体系,包括财政手段、税收手段、法律手段、社会保障和社会监督等。同时,国家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影响、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个人, 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从 90 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扶贫投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明显缓解。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 1994 年到 2000 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主要集中在全国 529 个低收入贫困县、占农村总人口的 8.87% 的 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有关的措施正在逐步落实。

 我们对共同富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在这里,我觉得一下一些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扶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稳定的保护器,也是相对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它作为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

 二、调节再分配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各项经济调控手段,改革分配制度,协调好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财政税收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财政税收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政策,用活财政税收政策,是应对基尼系数上升、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国务院已颁布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将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依靠自身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共同建设西部,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浅谈实现共同富裕

  - 5 - 四、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国家应重视和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全面的信息服务消除失业与职位空缺共存的现象,推动行业、职业、专业间的收入均等化。

 实践证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这样的政策来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想,通过以上一些手段和政策,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让我们的祖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早日实现。

篇三: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富裕如何实现 【作 者】肖玉明 【作者简介】肖玉明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2 【内容提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另一方面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贫富悬殊也成为客观事实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就大政策实施的连续性而言在继续推进强国富民的同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提上日程了。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及政策的创新。

 【关 键 词】共同富裕/先富/后富[中图分类号]D616;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1)01-74-03邓小平曾经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在一起走向富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两极分化。现实要求我们对共同富裕这一课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引中国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突出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时间应是20世纪末达到小康发展阶段的时候等。应该说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扫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障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社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致富之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促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合法地参与分配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

 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如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开放沿海地区等等使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所有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使我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突出表现在(1)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5000多亿元经济总量排世界第6位综合国力大为增强。(2)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改革开放21年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了3.7倍平均递增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了2.6倍年均递增6.3%。(3)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减少。1978年我国约有2.5亿贫困人口1999年减少到3400万。事实证明正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引我国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继续坚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二、正视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逐步悬殊。

 以国际社会通行的衡量一国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超过高收入国家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明显偏高如果考虑到有些特高收入户未能如实统计进来则我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0.4的水平。这表明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在改革初期农民受益于农村改革之先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呈下降趋势。1985年以后这种差距重新拉大。1985年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72∶1到1999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65∶1如果考虑到农民在享有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转化成的个人福利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的巨大差距则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在很长的时期我国为了鼓励人口流向西部地区实行

 类别工资政策使西部地区城镇职工收入高于东、中部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从1989年的1.01∶1上升到1997年的1.40∶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则更为明显。东西部地区的相对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1.46∶1扩大至1997年的2.15∶1。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据调查1990年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占总户数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占9%同样比例的高收入户占38.1%到1998年低收入户的收入比重下降为5.5%而高收入户的这一比重上升为52.3%高低层收入的差距在8年内由4.2倍扩大为9.5倍。财产占有量高低悬殊。以金融资产为例把全国城市居民户均拥有金融资产规模划分为5个档次各占总户数的20%1999年6月末最高档户均拥有金融资产146615元最低档户均为4298元二者之比为34∶1。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逐年扩大。1978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

 业达850元是最低行业社会服务业的2.17倍1999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是最低行业农村牧渔业的2.49倍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职工工资的绝对差距由1978年的458元扩大为1999年的7214元扩大了14.8倍。此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差距开始显现如同级公务员因部门不同住房面积可相差数十平方米住房二级市场开市后其带来的房产级差将是可观的低收入群体迅速扩大如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等等。上述情况说明当前我国居民的贫富分化趋势已十分明显。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首先应当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它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是一种伴生现象虽然体现出了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但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是同向的而不是逆向的。它并不以降低一部分人的收入为代价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正确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应当把握两点第一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已证明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扩大在经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期之后再逐步缩小呈倒U形变化趋势这是一个共同的规律有其必然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种趋势是必然的。第二从宏观上说贫富差距的扩大并不仅仅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消极的结果还可能是促进改革与发展的积极的动因。历史使我们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而改革是从打破平均主义开始的发展的高效率来自于有限资源的不平衡配置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的更快发展如果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调动地方和个人的积极性产生强力的竞争就不可能有全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对当前巨大的收入差距给予高度的重视。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制度及政策创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含义。共同富裕是一个与两极分化相对立的经济范畴其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义提供条件和可能使每个人充分发掘出各自的潜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分配机制并发挥其作用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普遍富裕。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要实现普遍富裕消除了两极分化二是这种普遍富裕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这样的理解有道理的话那么我们国家无论是出台发展战略还是制定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无疑都应符合其要求。进一步看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宏观层面的基本课题作为新的政策投入的重要着力点。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要调节贫富分化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加大政策投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达到均衡发展。在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直接的重要因素孔雀东南飞、民工潮等现象正是这种发展差距及收入差距的真实写照。近来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国可持续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在缓解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收入再分配的机制和与此相关的系统的有效政策。实现共同富裕就

 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创新调节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一是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平致富、合法致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上保证每个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获得合理收入的起点和选择机会均等消除产生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譬如逐步取消实施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管理制度除了可以直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效率之外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就是提供一种制度平等。这是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当前制度建设的突出重点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督。要大力整顿当前不合理的分配秩序打击非法致富及不正当致富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合法不一定合理的收入。应当说从我国的制度

 安排和政策规定看对违法、非法收入的界定是清楚的。但近年来不正当致富、非法致富的问题日益突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满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之所以如此甚至更趋严重也许主要是因为不正当收入往往与其他灰色收入及合法合理收入裹在一起甚至与权力本身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网联在一起因而对这种收入从真正判定到实施限制如公款消费乃至取缔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当然包括各种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可能受到权力、关系的干扰和抵制。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的这种整合不仅需要加大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力度还需要直接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即需要很高的治理成本投入。财政投入不足正是实践中的关键之一。此外也与我们对这种成本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其实无论是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维护市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考虑与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行为对经济社会秩序乃至政治秩序所可能带来的破坏和损失相比政府适量增加这种成本投入无疑是值得的。换言之

 打击各种非法致富行为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是最低的。二是要在政策上确保合理致富。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是抑制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可以显著影响个人收主状况因而税负公平对于人们的合理致富极为重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直接有调节作用的当然是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长远看征收遗产税也可明显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在目前个人收入所得税依然是我国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一是城市和农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是相互分离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二是个人的收入透明度太低三是税率缺乏差别。例如农村几乎所有的税费都具有人头税的特点。如何建立统一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如何提高个人收入透明度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帐目化征管从而发挥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从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需要来看必须强化个人收入累进税制。其它税种也可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例如农村的各种税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就很大。基于农民几十年来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城乡差别的扩大趋势我们认为适当降低农业方面的税负是合理的。对于当前巨大的行业收入差别可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开征类似于特种税种的垄断税对某些个人收入高的非垄断性行业暂时提高其原有所得税率从而达到抑制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之目的。不能以为这是税赋不公平会影响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效率。相反垄断本身就阻碍了公平竞争也缺乏效率它实际上意味着对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公平最终必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征收垄断税可作为对垄断的某种程度的限制也可视为对行业性收入差距的调节而在转型时期那些非垄断性行业的过高的利润和收入很大程度也往往是由于某些特殊机遇造成的这种机遇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是难言公平的。总之通过调整已有的税收政策或制订出台一些新的税收政策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个人多交点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支持国家的建设这既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是共同致富的目标要求。财政政

 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和实施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

篇四: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0 1000 字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古今中外,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没停止。我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放眼世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如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等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朴素描述,其中便蕴含着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我们所要追求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三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带领中华儿女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行。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顾名思义,是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大众的富裕。理解共同富裕,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富裕”展现的是生产力,即社会财富的发展程度,是相对于贫穷来说的。“共同”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社会财富以何种形式归谁所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及两极分化而言的。

 二是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在谈到共同富裕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同一时间点拥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财富。

 三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实现增长,更需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生活,但由于受不同阶段的社会财富总量及分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体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以往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先富带后富”的方针及“两个大局”理论。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包括“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反贫困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共同富裕道路做了新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做了新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做了新部署。

 但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方面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加快步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在新发展阶段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继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是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行。首先,发展生产力即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先把“蛋糕”做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 万亿元,但对比发达国家人均 GDP 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我们仍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将我国这块“蛋糕”做更大。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还涉及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资源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需由落实新发展理念来保障。在发展中坚持创新,不仅要注重先进核心技术的突破,更要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凸

 显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在发展中坚持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方法;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发展中坚持开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在发展中坚持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社会基础。

 三是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但共同富裕的实现绝非易事,因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尽力而为,也需量力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

  篇二: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0 1000 字 人们向往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全民的美好愿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当今世界,我国的制度优势日渐凸显,党领导全体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的社会,完成了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未来,我们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前行。然而,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粗暴的杀富济贫,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去创造财富来实现的。

 共同创造,把财富的蛋糕做大,让国家富裕起来。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总量提上去,才能真正实现富裕。现今社会,我们的财富资

 源呈现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两方面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只盯着贫富差距,更要通过全民的共同奋斗创造更多的价值。各行各业都是社会发展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角色分工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要大力弘扬奋斗拼搏的创业精神,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要鼓励诚实劳动,保护合法收入。要摒弃好逸恶劳的恶习,剔除等靠要等不健康思想。让奋斗成就劳动者,让奋斗成为财富汇集的源泉。

 科学分配,把财富的蛋糕切好,让人民富裕起来。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是调节居民收入的核心手段,财富的初始分配方案尤为重要,要在顶层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衡量标准上科学把控,将奋斗转化价值,通过奋斗实现富裕。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调节手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因地制宜,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精准施策。通过税收政策等再分配手段确保共同富裕的目标得以实现,体现公平公正性。公共财富的投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将公共财富用于公共事业不仅解决了财富分配的问题,也直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结果。

 勤俭节约,把财富的蛋糕传下去,才能有持久的富裕。富裕的本质是资源充沛,而很多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的生活需要消耗资源,但不能无度挥霍,万贯家财不知勤俭持家也早晚会败光。财富需要创造,也需要守护,要树立正确财富观,坚持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鼓励适度消费,坚决遏制奢侈浪费现象。要珍视富裕美好的生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严格限制。大力开

 发清洁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富裕干净且可持续的未来,让子孙后代守护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实现且必能实现,富裕不单指物质上的富足,也包含精神文化上的丰富多彩,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精神财富需要传承,需要持续创造。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创造出物质生活富裕、精神文化灿烂的美好明天,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篇三: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0 1000 字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即将成立 100 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担当。从“最美奋斗者”黄文秀到“最美快递员”汪勇,再到戍边英雄陈祥榕……一个个优秀青年以身报国、用爱作答,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

 坐标回拨当下。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手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份必考卷,就应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解好地区差距这道“必答题”、城乡差距这道“关键题”、收入差距这道“抢答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我们不必怕,蓝图宏伟,任务必然艰巨。从打造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到实现“扩中”“提低”、缩小收入差距的探索突破,从山区26 县整体跨越发展到发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从构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到健全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一系列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的形成,没有哪一项任务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也没有哪一项工作是简单易行、按图索骥就能完成。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强化“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攻坚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劲头,遇围突围、面壁破壁,向着星辰大海一步一步铿锵前行。

 我们不放松,征途漫漫,自有天道酬勤。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 年有大进展、15 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每年都要形成一批标志性、突破性的成果,这离不开我们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与苦干实干。无论是数字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还是山海协作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不管是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精密智控机制的持续优化,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行示范,都需要我们在一个个节点工作上“钉钉子”,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勤勉之心创未有之业,确保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积跬步以至千里。

 我们更不能等,机遇难逢,奋斗时不我待。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我们青年的黄金发展阶段相遇相交,生逢其盛更需“一马当先”。我们要坚决摒弃“躺平”的心态、“躺赢”的状态,以奋斗的姿态“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心用情用力

 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让共同富裕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广大青年必须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推动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中,不断开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青春图景。

篇五: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18 年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13 篇)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 2018 年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5457,76.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 2018 年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5457,7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1.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3744.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3744.

  [7]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1.

  按资本贡献分配与共同富裕

  摘要

 [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秀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1.

  按资本贡献分配与共同富裕

  摘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资本贡献分配是我国主要的分配方式之一。按资本贡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资本贡献分配是我国主要的分配方式之一。按资本贡

 献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的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现形式。

 献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的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

 关键词

  按资本贡献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是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体系中的一种,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是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体系中的一种,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按资本贡献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界定

 一、按资本贡献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界定

 按资本贡献分配一般是指资本所有者基于对资本的所有权通过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的分配方式。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一般表现为间接投资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转移财产净收入,以及在直接投资中经营利润的大部分等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在社会居民的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一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资本所有者因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等资本收入,二是确定资本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 of capital),即 ,其中 为资本在时间 的真实价格, 为真实利率, 为折旧率, 为资本价格变

  按资本贡献分配一般是指资本所有者基于对资本的所有权通过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的分配方式。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一般表现为间接投资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转移财产净收入,以及在直接投资中经营利润的大部分等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在社会居民的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一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资本所有者因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等资本收入,二是确定资本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 of capital),即 ,其中 为资本在时间 的真实价格, 为真实利率, 为折旧率, 为资本价格变

 化成本。[1][P443]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够保证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资本的有效筹集和充分利用,实现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化成本。[1][P443]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够保证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资本的有效筹集和充分利用,实现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社会全体成员在物质财富方面得以整体提高的现象。[2]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共同富裕是以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生计问题均得以解决为前提的,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必须得以解决。第二,共同富裕是以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途径的,即共同富裕是通过以求全面的平衡,具体方面的不平衡来实现的。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多数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拥有生计剩余及收人中的这种剩余的持续递增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社会全体成员在物质财富方面得以整体提高的现象。[2]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共同富裕是以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生计问题均得以解决为前提的,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必须得以解决。第二,共同富裕是以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途径的,即共同富裕是通过以求全面的平衡,具体方面的不平衡来实现的。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多数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拥有生计剩余及收人中的这种剩余的持续递增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二、按资本贡献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按资本贡献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必要性

 按资本贡献分配是建立在居民对生产要素中的物质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之上的。物质资源的所有者基于对这种资源拥有所有权而取得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解决的是资本的所有者因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与资本的使用者因使用资本而支付利息、股

  按资本贡献分配是建立在居民对生产要素中的物质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之上的。物质资源的所有者基于对这种资源拥有所有权而取得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解决的是资本的所有者因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与资本的使用者因使用资本而支付利息、股

 息等支出的问题;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的存在对于资本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均是十分必要的。

 息等支出的问题;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的存在对于资本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均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地经济落后的社会的基础上,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以致于资金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不论是对每个企业亦或是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有效地筹集发展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资金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资金所有者的角度来说,他手中的货币既可作为现期消费,也可作为将来的消费——现期的储蓄或投资。一般说来,人们都有手持货币进行现期消费的偏好,如果让他把手中用于现期消费的货币用来进行储蓄或投资,就等于让他放弃现期消费的偏好,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牺牲。对于这种牺牲,资金的使用者必须予以补偿,即付给作出牺牲的资金所有者相应的利息、股息、红利等,使其得到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3]这样,资金的所有者才能因这种补偿——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的存在而让渡出他所拥有的资金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生产者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与此同时,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对于资金的使用者是一种有效的约束。资金的使用者在取得资金使用权的同时,由于支付了相应的使用代价——利息、股息、红利以及利润等,使资金的使用者产生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内在压力。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地经济落后的社会的基础上,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以致于资金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不论是对每个企业亦或是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有效地筹集发展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资金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资金所有者的角度来说,他手中的货币既可作为现期消费,也可作为将来的消费——现期的储蓄或投资。一般说来,人们都有手持货币进行现期消费的偏好,如果让他把手中用于现期消费的货币用来进行储蓄或投资,就等于让他放弃现期消费的偏好,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牺牲。对于这种牺牲,资金的使用者必须予以补偿,即付给作出牺牲的资金所有者相应的利息、股息、红利等,使其得到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3]这样,资金的所有者才能因这种补偿——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的存在而让渡出他所拥有的资金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生产者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与此同时,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对于资金的使用者是一种有效的约束。资金的使用者在取得资金使用权的同时,由于支付了相应的使用代价——利息、股息、红利以及利润等,使资金的使用者产生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内在压力。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

 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任何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目标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更是如此,而且它需要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目前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分为两类,即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才能。前者是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后者是以脑力为主的劳动力。它们都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广义劳动力——“人们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这两种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职工和经理,依据他们在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取得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所共同决定的劳动所得。他们做出的贡献越大,即含有他们有效劳动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销售的越多,他们的劳动收人也就越多。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严重供大于求,而与之对应的物质资源却相对不足,特别是其价值形态——资金更为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筹集并充分利用资金,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首先从充分利用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人

  任何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目标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更是如此,而且它需要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目前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分为两类,即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才能。前者是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后者是以脑力为主的劳动力。它们都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广义劳动力——“人们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这两种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职工和经理,依据他们在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取得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所共同决定的劳动所得。他们做出的贡献越大,即含有他们有效劳动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销售的越多,他们的劳动收人也就越多。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严重供大于求,而与之对应的物质资源却相对不足,特别是其价值形态——资金更为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筹集并充分利用资金,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首先从充分利用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人

 手。因为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的运用是以资金积累的增加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资金积累的增加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利用,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是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扩大的前提条件这要从劳动力资源与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性质来解释。

 手。因为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的运用是以资金积累的增加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资金积累的增加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利用,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是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扩大的前提条件这要从劳动力资源与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性质来解释。

 劳动力这种资源的存在是以劳动者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劳动力资源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或“副产品”,同时它又是劳动者生命存在的条件。劳动力由于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和“副产品”,从而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劳动者生命的出现延续与消亡是以时间为第一要义的,即生命是以时间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形式。劳动力资源亦如此,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劳动力这种资源在劳动者...

篇六: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持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实现共同理想的全过程,同时也内化为“中国梦”的基础部分和强大动力。随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阶梯型的递升趋势,并发挥它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共同理想也会循着其每一个历史台阶拾级而上,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必需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是“八大基本要求”之一,而且是实现其他基础性、前提性的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先富政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政策,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想使人们共同富裕起来,任何人也不可能强行的拉平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用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并通过改革开放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力得到了快速解放,人们生活迅速改善,实际上已经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有人感到分配不公,甚至有人说是两极分化。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是因为在新旧的制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有些政策没有及时跟上,管理方面出现了漏洞。被有些人钻了空子,发了财,出现了一批暴发户。

 但现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也在2020 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共同富裕作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提出了,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首先,通过有效的宣传工作,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先富观和共同富裕观。应当明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是有严格的限定条件的。即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离开了这两个前提的先富是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同时,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它只能通过合理拉开贫富差距,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实现;

  第二,要深化和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划。扩大市场分配机制的作用空间,建立市场分配机制和政府分配机制的内在平衡调节机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和调理;

  第三,在收入分配实现适当的倾斜政策,让真正有贡献的脑力劳动者和复杂劳动者先富起来,让脑力劳动者和复杂劳动者成为我国先富人群的主体,现应集中

 财力大幅度提高公有制单位中有突出贡献的复杂劳动者的待遇,使其大都进入先富者行列,从而在更好的发挥他们作用的同时,正确的发挥先富者的社会导向作用;

 第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司法和执法队伍的规模,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的素质。大规模压缩其他可设不可设的行政部门,裁减人员,经过有组织的培训后,充实和加强司法、行政部门;

 第五,继续实行扶贫政策,搞好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贫困户,低收入人群尽快脱贫致富。扶贫和贫困救济工作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政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引起社会的普遍关心和重视。

  其实共同富裕的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落到了实处:为践行企业发展使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继投入 500 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腾讯于 2021 年 8 月 18 日宣布再次增加 500 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并深入结合自身的数字和科技能力,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助力;效率公平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分配公平。这在最近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中也可以看出:因为要公平,所以反垄断,不然中小企业就没法活;因为要公平,所以要打击学区房,不然教育资源就成了金钱游戏;因为要公平,所以要打破阿里与腾讯的平台相互封锁,不然大家只能选边站;因为要公平,所以整治校外培训,实行“双减”,不然没钱上辅导班的孩子只能被淘汰;因为要公平,所以国家开始限制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规定外卖平台要给外卖员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不得通过算法侵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不然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平台通吃!国家已经通过许多手段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此来打击那些仅靠“割韭菜”就发财了的暴发户,来促进中国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财经委员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要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即穷人少、富人少、中产阶级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稳定性社会型结构,这其实也与共同富裕相呼应。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次会议也给出方案: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共同富裕是未来十年中国整体的底层政策逻辑,其中核心是公平问题,打通壁垒,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篇七: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题目:

 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问题研究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XXX

 学

 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

  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的问题研究

 什么叫共同富裕,怎么样实现共同富裕

 ——

 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副标题)

 XXX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方面经济繁荣发展,至如今,已经到了一定可观的程度。我党制定的富民政策是“先富带后富”,现如今是有一部分人富了起来,可是却不见他们慷慨相助于贫困之众;在国民经济日益强大的过程中,这块大蛋糕却不能为广大民众所共有,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过程;房价疯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一、共同富裕的概念 1、所谓共同富裕,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模式下,人们能各自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下大同”,也就是我们党一直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

 [1]现如今我们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同富裕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一定要有具体的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础。所以,在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今天,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前放上台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富裕和贫穷是相对的,没有贫穷就没有富裕,提出共同富裕和大家一起贫穷的概念看似相距不是很大。但是本质却有不同。因为富裕标志着剩余,贫穷则是没有。剩余可以转向投资,进行再生产,贫穷就只能出售自己获得生存需求的满足。投资再生产,追求的是利润,使富裕增值,再增值。出卖自己只能是按质论价,付出再付出。这就是资本主义实质。

 3、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地广人多,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但是什么样的富裕,达到什么样子的标准叫富裕,曾经有人设计过小康标准。也就是说在各个指标上达到了这个要求。如果说,达到了这个指标那些富裕的人不再去争取富裕,留给了那些不富裕的人去达到这个标准,他们甘当下手,做雇佣者?这是不可能的事。问题来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怎么去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急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体现公平,又是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发各种积极因素。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成果不能共享,广大群众怎么会有发展的积极性?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消费又怎能上得去?最终必然导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失衡,继而使发展难以持续。为什么现在共同富裕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正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十三亿人的期盼,既有利

 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发展与民生良性互动的科学途径。

 [3] 1、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

 [4]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谁能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谁就能拥有国际话语权和领导权。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与改革,无论就其转变领域的广度而言,还是就其变革内容的深度而言都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如何顺利推进这场变革保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做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中国制造”的产业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大幅提升创造业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谁能在绿色革命潮流中创造一个为世人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模式,谁就能拥有国际话语权和领导权。我们应抓住当前绿色革命的契机,围绕绿色经济培育和发展中国新兴战略产业。

 2、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把加强对资本消极行为的约束作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杠杆可以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这种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也有破坏作用。市场机制作用的这种两重性,实质是由资本的两重性决定的。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其逐利动机又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把企业成本推向社会,导致资源环境破坏;用利润挤占工资,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过大,以致形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推动物价上涨或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侵蚀消费者利益等。这说明,我们不能只注重资本的积极作用,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约束资本的消极作用。只有如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才有保障。

 三、共同富裕,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等、不能拖,越往后,解决起来就越难,成本就越高,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

 [5]要更快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历代志士仁人的期待,更是当代人民群众的心愿。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当今世界有两大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很明显,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再高明的政治家也束手无策。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危机。我们搞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解决

 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路子会越走越宽。一些人看到西方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就羡慕不已,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看到它内在的、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

 2、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两极分化,避免出现过大的社会矛盾,真要出现两极分化,再想平衡,就非常困难了,就会伤害感情了。共同富裕的问题,越早解决越主动,越有利。一个城市,在大发展的初期,就要好好谋划共富问题,并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坚持下去,路子就会越走越宽,社会各阶层也会心心相印,避免出现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3、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疯涨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矛盾集中与容易激化的导火线。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既让国家大量财政收入流失,也让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财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三个差距里面就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就要让农民进城,可房价高涨,连城市居民都买不起,何谈农民?再说贫富差距,现在有钱人一家就有几套房子,穷人却连一套房子都没有。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天天只能蜗居,贫富差距能缩小吗? [6]所以说,缩小三个差距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如若这个都解决不了,就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

 四、实现共同富裕、一切从当下出发 光阴荏苒,一晃眼“南方谈话”发表已过去 20 年。的确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言,“南方谈话”是一份“宣言书”,整篇洋溢政治魄力与决断,但明显对一个问题持谨慎的思考态度,那就是贫富分化,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

 如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7] 要实现共同富裕,理论依据自然必不可少。可是当理论依据成熟之后,我们需要的就是政府能给与我们强有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高少数先富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带领和引导先富起来的地区和部分人帮助那些尚在温饱层面徘徊的大部分人。只有这样,共同富裕才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而迈出矫健的步伐。若不如此,即使社会财富再累积,财富也只是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共同富裕。

 结语: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理想,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切从眼下出发,切实落实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先富少数人带动后富多数人的既定理论方针。踏实、肯干、求真、务实、创新地走下去,并在出现问题时,寻求到好

 的方法,并一个一个地解决它,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就不会离我们太远,会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刘旺 《经济生活》 2005 年 11 月 3 日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

 [2]

 李娟 《理论探索》 2007 年第 04 期 《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

 [3]

 张捷 《环球财经》 2010 年 12 月 08 日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4]

 孙小兰 《学习时报》 2011 年 5 月 3 日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

 薄熙来 《重庆日报》 2011 年 9 月 18 日

  《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不能等、不能拖》

 [6]

 方群青 《楼市》 2010 年 4 月 9 日 《如何看待近期房价疯涨》 [7]

 欧阳君山 《中华工商时报》 2012 年 3 月 7 日

  《“先富带后富”的时候已到》

篇八: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18 年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13 篇)

 【篇一】

 简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 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 普遍富裕 差别富裕 全面富裕 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 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

 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 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 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 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 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 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 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 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 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 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 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

 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 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 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 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 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

 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 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 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

 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 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 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 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 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 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 的重要尺度。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 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 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 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 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

 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 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 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 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 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 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

 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 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9.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篇二】

 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

 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

 3.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4.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

 【篇三】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

篇九: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篇 1 1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中提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的“富裕”,但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部分差距,按劳分配依旧存在缺陷,只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才是真正没有差距的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 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篇 2 2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论文 0 1500 字 摘要: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共同富裕民营企业行为事例法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国千百年来就尊重人才,企业管理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民营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营企业的未来。2021年 8 月 17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由此,共同富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当前要更注重公平、更注重分配,重心是解决“三大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初次分配核心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劳动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占比等,这些对民营企业选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这是民营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最大贡献。民营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身心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员工的成才和发展就能体现出共同富裕的原则。有的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经营管理瓶颈,解决在实际经营中所遭遇的瓶颈以及诸多管理和市场难题,就必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引进留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引进留住优秀的人才。

 一、明确具体人才需求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很多民营企业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要从企业面临的问题中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若是人才或技术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深挖下去,提出人才需求或人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若仅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来看,可能只看到片面没有发现实质问题,如公司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下降了,是市场管理出现问题了吗?这看上去好像只要有一个好的营销总监就可以。但其实不然,有可能是内部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引起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在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对公司现有人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需要配备培养的人员进行统计与预测。

 二、运用行为事例法选人 选人方面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一项专业、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只有选对了人,才能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行为,而询问行为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寻找行为事例 STARs,运用“STARs”行为事例,去识别应聘者的能力。S,Situation 或 T,Task,代表应聘者当时面临的情况或任务;A,Action,代表应聘者采取的行动;R,Result,代表行动造成的结果。搜集应聘者过去行为的事例越多、证据越多,越能做出有效的聘用决策。对于一个民营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了。因为选错人的代价非常高,民营企业家的信誉和判断能力会遭到质疑,还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在解雇和重新招聘上,如果是 I 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还会影响客户关系和企业品牌形象,另外,解雇员工还会面临法律风险等等。因此,在人才选拔上,面试是关键的决策工具,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用“行为事例法”,也就是说,先确

 认在这个岗位上取得最佳业绩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去挖掘应聘者过去做过的一个个案例、事例,以此判断应聘者的符合情况。比如,想知道应聘者是不是有客户意识,可以问:“请举一个你向客户过度许诺的例子,结果怎么样。”如果想了解应聘者推动工作的能力,可以问:“请说说你过去完成的一项最有难度的工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怎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辨别出应聘者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应聘者描述的“S-T-A-R-s”以及过往的专业能力和参与做过或自己承担做出的成果来综合判断。当然,有的应聘者描述的行为事例可能不完整,这就需要更深入地追问细节,从中评估想要的结果。

 三、运用战略执行三元素用好人 民营企业家要管理好企业必须要打造一种执行文化,必须运用好战略执行的三大基本元素:聚焦、评估、问责,来影响团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成效的作用。聚焦就是找出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民营企业家可以在每个业务周期都和团队一起研讨,选出最多三项作为本阶段最高优先级的任务。聚焦之后就是评估,跟踪任务,评估结果。评估团队的工作是否顺利,与目标差距有多远,以便及时制定改善措施。当然,若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过程评估指标和绩效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就更好。绩效评估指标是一种结果指标,用来评估最终是不是成功。过程评估指标则是为了完成绩效评估指标而采取的一些重要举措或者促进因素,用来评估做事的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经 过 团 队 的 努 力 整 理 , 本 司 已 为 网 友 分 享 了 近 1 0 0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万 专 业 范 文 , 希 望 能 帮 到 你 , 对 你 的 工 作 与 生 活 带 来 新 的 希 望 , 希 望 你 喜 欢

 过程是否正确,有没有偏离目标方向。评估指标确定后,还要定期收集指标完成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及时反馈给团队成员,提醒他们关注。提升执行力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问责,就是分配工作和责任。优先任务和评估指标都制定好了,那要有人来具体落实。对于每一项工作,即使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仍然必须落实一个主要责任人,担起按期完成任务和保证工作质量这个责任。把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责任人,避免责任不清、共同问责的情况。同时,与每一个责任人讨论你的期望、他的责任、他完成目标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完不成目标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再和他讨论跟进工作的方式,并且鼓励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提出。最后告诉他,你会提供工作反馈和指导,保证他成功完成目标。通过问责这种方法,既展示了自己的责任,又明确了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成员的职责和重要性,增加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篇十: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论文

政策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民的热切期望。下⾯是店铺带来的形势政策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形势政策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篇1  【摘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到了追求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解决已有绝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和发展条件,也具备了通过缩⼩贫富差别从⽽缓解相对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五中全会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根本上缓解贫困问题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精准扶贫 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概经历了这样⼀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度看,改⾰开放以后的⼆⼗⼏年,基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需要⼤量的资⾦,所以⽆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够的资⾦。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贫富差别⽇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致从2013年⾄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态⽂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标准下农村贫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前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和总体福利的差异⽽呈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总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要是由于快速的⼯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灾害等导致经济收⼊的损失,从⽽引发福利的缺失。随着制约其收⼊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部分⼈可以⾛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转变为长期性贫困。  第⼆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长期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长期处于很低收⼊⽔平,加之社会保障缺乏,从⽽逐渐被沉淀到收⼊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的群体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所谓的长期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的群体,需要社会保障的⽀持;还有⼀部分则是虽有能⼒,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法⾃⼰⾛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长期存在。从福利⾓度看,只有当⾐、⾷、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覆盖,⽽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长期性贫困则会有很⼤的政策含义。虽然长期性绝对贫困⼈⼝在全国农村均有分布,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同,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量的长期性绝对贫困⼈⼝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区和落后地区,⽽且有代际传递的倾向,这是扶贫⼯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要综合的措施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标:⼀是按照现⾏标准下的贫困⼈⼝脱贫,⼆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个核⼼。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个⽅⾯。  ⾸先,到2020年,7000万贫困⼈⼝的年纯收⼊要⾼于现⾏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不同⼈⼝的收⼊离2300元的距离是不同的,⼤部分⼈⼝的贫困距离并⾮很⼤。⼏年之间收⼊超过贫困线是现实的。问题是,这7000万⼈⼝⼤都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均⼗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可能,可能难度就⽐较⼤。所以,中央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中免除学杂费和困难学⽣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实施城乡居民⼤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个⽐较⼤的系统⼯程,需要对国家的治理体系进⾏改⾰。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开放初期由于地域⾃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设定的、⼀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退出等⽅⾯出现了很⼤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的脱贫作为其发展⼯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绝对数量很⼤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的经济发展条件:⼀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态⽂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的⼯作⽬前在很多地⽅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加强协调机制的作⽤。  形势政策论⽂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篇2 :《浅谈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最⼤的民⽣》  共同富裕,我们党从改⾰开放⼀开始就讲,1990年邓⼩平就断⾔:“将来总有⼀天要成为中⼼课题。”(《邓⼩平⽂选》第三卷第364页)⽏庸置疑,中国改⾰开放30多年创造了⼈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距越来越⼤的国家。因此,共同富裕的问题,已是当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尖端的课题,考验着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现在,很快实现共同富裕虽然有困难,但是不管怎样,已经是到了必须着⼒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时候了。这就需要我们坚决地⾛出认识误区,进⼀步转变发展理念,制定新的战略,强化制度创新,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重围,把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最⼤的民⽣提上⽇程。  ⼀、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邓⼩平曾把共同富裕定义为“社会主义的⽬的”、“社会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最⼤的优越性”。这些概念,其实都是⼀样的,那就是,在邓⼩平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中,对共同富裕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应该说,改⾰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共同富裕的⿎舞和感召下,我们党有效凝聚起了全体⼈民的共同意志,形成了全体⼈民投⾝现代化建设的强⼤动⼒,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但是,伴随着改⾰开放的深⼊发展,逐渐出现了收⼊差距扩⼤,腐败问题突出的情况。1993年9⽉,邓⼩平与其弟邓垦的谈话,对我国发展思路进⾏了反思,对中国下⼀步发展给予了重要提醒。他讲到:“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不发展少”。他特别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认为,“分配问题⼤得很”,收⼊差距问题不解决,“发展下去总有⼀天会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定“要利⽤各种⼿段、各种⽅法、各种⽅案解决这些问题。”(《邓⼩平年谱》(1975-1997))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重要思想看做是邓⼩平在中国从⽣存型阶段进⼊发展型阶段后,对共同富裕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的重要深化。  国际⾦融危机发⽣以来我国发展⾯临的问题,深刻印证了邓⼩平的预见。实践表明,能否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确实是⼀个与经济发展问题⼀样关乎国家健康发展的重⼤问题。正如邓⼩平所指出的: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盾、区域间⽭盾、阶级⽭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的⽭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邓⼩平⽂选》第三卷第364页)且不说共同富裕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共享改⾰发展的成果,从⽽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的,仅仅就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如果搞得不好,会直接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多数社会成员因收⼊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直接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不⾜,就是⼀个显著的例证。  从更深的层次讲,共同富裕与当下我国的发展思路的落实息息相关。科学发展,就是适应⼈民过上更  好⽣活的新期待,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把“蛋糕”做⼤,还要把“蛋糕”分好。共同富裕涉及的就是分好“蛋糕”的问题,不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句话,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必须把解决共同富裕摆上议事⽇程的时候了。在推动科学发展的未来⽇⼦⾥,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最⼤的民⽣,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  ⼆、⼤⼒改⾰创新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由于⾃⾝的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研究中外财富和收⼊分配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共同富裕要求的分配制度  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分配格局。对国民收⼊分配格局进⾏必要的调节,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合理调整国民收⼊分配格局,就必须增加政府⽀出⽤于改善民⽣和社会事业⽐重,着⼒提⾼城乡中低收⼊居民收⼊,使中等收⼊群体持续扩⼤,贫困⼈⼝显著减少。概括地讲,就是“提低、扩中、调⾼、保困”。“提低”,就是提⾼低收⼊者收⼊⽔平,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城乡低收⼊者的收⼊随着经济发展⽽较快地逐步增加。“扩中”,就是扩⼤中等收⼊者⽐重。合理的收⼊分配格局,应该是⼀种⾼收⼊者和低收⼊者占少数、中等收⼊者占多数的“两头⼩、中间⼤”的橄榄型格局。“调⾼”,就是有效调节过⾼收⼊,通过税收等⽅式把⾼收⼊者的⼀部分收⼊集中到国家⼿上⽤于再分配。“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活,使他们有饭吃、有⾐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努⼒实现全体⼈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标。  要努⼒提⾼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的⽐重,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分配领域最重要的⼀组相互关系。改⾰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分配格局发⽣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发⽣了重⼤的调整和变动,有⼒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活⽔平的提⾼。但是,近年来,三者关系中也出现了⼀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是居民收⼊所占⽐重的下降。初次分配过程,也就是要素收⼊分配过程。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企业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重持续偏低。要坚持按劳分配,努⼒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树⽴劳动的尊严和荣光,使财富的创造者与财富的所有者统⼀起来。诚实劳动、劳动致富,应该⽽且也必须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  要综合采取⼀系列重⼤政策措施。收⼊分配改⾰是⼀个结构性的问题,今后在分配制度改⾰、促进共同富裕⽅⾯,⼀要逐步提⾼最低⼯资标准,保障职⼯⼯资正常增长和⽀付。这就要建⽴健全最低⼯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