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产学研 诠释 经济学 模式 制度

内容提要: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种高校内部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河西学院凯源生物中心的运行模式是典型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本研究以地方性高校河西学院所属凯源中心的发展为案例,从交易成本节省、制度变迁动力、类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等方面对该模式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新制度经济学诠释,并就该模式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制度范式;交易成本;制度演化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16-03

1.凯源中心发展里程

1.1凯源中心的性质及特点

凯源中心是甘肃省地方性高校河西学院所属的高科技生物工程法人经济实体,也是学校主要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甘肃省张掖市绿色食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担单位,担负着教学实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任务,是学校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中心坚持以发展学校科技产业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为两翼,兼顾教学,横向联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功创立了“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即高校及其科研机构以自己特有的信息、人才、学科、技术与社会资源优势,开办经济实体,创办高科技产业。其特征是学校既是产业的创办者,也是产业的经营者。能快速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对社会做出贡献,并以此为窗口,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凯源中心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的制度环境

1.2.1经济转型推动高校职能拓展。由于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高校办学功能随之发生变化,高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其职能由原来单一的教学、科研拓展到服务社会,并在服务中获得经济收益,弥补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高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及措施支持产学研合作;1992年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经贸委等联合启动了产学研合作工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具体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多项制度,主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手段,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1.2.2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为高校和地方谋求合作提供了背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中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其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相应区域经济建设。河西学院作为科研力量相对较弱,服务社会能力较低的地方性高校,要求得发展,就必须寻求与地方的合作,突出地方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求得发展。甘肃省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中较为脆弱的欠发达区域,要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寻求高校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和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需要。

1.3凯源中心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创建于1997年,中心在钱学森先生“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思想指导下,结合河西地方自然条件特色,发展沙产业,以藻类研究为突破口,先后投资552万元,建成以螺旋藻养殖及系列产品开发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1997~2000年开发出第一代系列产品螺旋藻片剂、胶囊、营养面;2004年至今开发出第二代螺旋藻系列产品精力源、一路通、益糖宁、益寿康、酒郎伴侣等。2005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在甘肃保健食品行业中位居前列。其运行机制属典型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凯源中心的初期建设得益于甘肃省和张掖市两级政府的直接支持。1996年甘肃省财政厅、科技厅立项,给学校拨付科研项目资金23万元,张掖市科技局、财政局拨付配套资金10万元,由学校利用其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的前期开发研究。项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进入成果转化阶段。经学校申请,学校向农业开发银行贷款196万元,由市财政局予以财政贴息,同时自筹50万元,进行螺旋藻养殖基地和工厂化设施建设。市政府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编制,从组织上成立了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期间,不仅省、市领导到实地观摩指导,还利用中央领导来甘视察的机会,邀请他们来中心视察,争取国家支持。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与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先后于1998、1999、2000年视察凯源中心,对凯源中心实践钱学森先生沙产业思想的做法表示赞赏并予以政策与资金支持,推动了学校科技产业的顺利发展。

凯源中心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先后承担各类课题9项,研发的产品获甘肃省新技术新产品一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产品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金奖。作为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在实验室、生产车间和市场上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心是甘肃省仅有的4家符合国家GMP标准化生产的企业之—,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现已走向社会,与地方企业和台湾、美国公司从技术、产品、市场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地方性高校“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2.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种高校内部纵向一体化模式。河西学院凯源生物中心是学校利用其教师、土地、设备等资源,以教师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创办的生物工程经济实体。其赖以存在发展的运行模式,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得到诠释。同时,这一案例在理论诠释中又验证了理论,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向前发展。

2.1交易成本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提出: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资源所有者的联合比单一型企业的生产更有优势、成本更低。合理的理论解释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想购买某个组合商品而与多个单一型企业订立契约,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种变通办法,可以在一个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在该企业内部有一个中心代理人与各种资源拥有者之间订立双边的长期契约,并经销最终商品,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根据这一论断,从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来看,虽然高校教学、科研、产业各方相对隶属于不同部门,但从宏观上隶属学校这一“科层”组织。如同企业产生的交易成本机理,当部门资源所有者在学校整体调控下形成的联合代替了市场中一系列的原有组织,可减少成果转化的许多中间环节,一种交易就被另一种交易代替,一项交易代替一系列市场交易,省去了各方与外界市场组织合作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合作谈判成本、协议签订和监督维护成本、摩擦成本以及因诸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将大量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使得高校内部产学研之间的优势得以互补,取得合作的规模效益。学校科技企业既获得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一种制度的适应效率。所以,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来看,与产、学、研隶属不同主体的合作模式相比,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外部经济内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及交易不确定性的减少等均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这正是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这种模式内生于学校,受学校已有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加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撞,科技产业运行相对于学校又产生了一种新的交易成本。按照新制度经济学边际交易成本方法分析,这一新的交易成本不能大于学校科技产业相对于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而节省的市场交易成本,或者说学校科技产业所降低的市场交易成本至少要等于在学校内部新增的交易成本,即科技产业在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边际收益高于或至少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学校科技产业才会得到发展。反之,学校科技企业在校内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从交易费用最小化的能力方面探讨可能采取的治理结构,适时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在校内为科技企业创造一种宽松的制度环境,是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河西学院凯源中心发展的案例证明,该模式更适于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性院校。这是由于欠发达区域经济较为落后,企业资源禀赋差,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实力小,加之科技成果的资产专用程度一般较高,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在高校以外企业转化时资源配置效率低,交易成本大,难于形成合作。而地方性高校在长期积累中拥有相对好的资源禀赋,其科研成果又具有地方特色,别人不易替代,加之欠发达区域是大企业一般不涉足的空白地带,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隙。在这种背景下,只要高校内部通过统一调控,理顺管理体制,达成交易与治理结构的匹配,教学、科研、产业之间即可直接合作,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减少大量的交易成本,实现合作的规模效益。

2.2制度变迁的动力与类型

河西学院凯源中心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中构建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央和国家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省市政府和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和学校为了促进本区域教育、经济的发展,共同形成初级行动团体,以追求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制度收益。潜在的合作制度收益成为制度或组织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就学校建立科技产业组织的创新动力而言,主要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潜在外部利益的追求,这种外部利益来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高校已有办学模式的体制与机制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学校传统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这种外部利润的存在是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主体参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从合作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为一群人或一个团体,学校及其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将外部利润内在化的市场主体,最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边界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成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制度变迁的直接获益者。从制度变迁的类型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从宏观上来说属于间接强制性制度变迁,从微观上来说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层面的两种制度变迁类型具体体现在该制度形成的路径当中。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有一个重要特征,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主流意识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形式。在这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国家虽未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构建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但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加剧的特定环境下,国家的倡导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无形中构成了一种间接强制力。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国家的这种强制力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以低得多的交易费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当然,地方政府和产学研主体仍然从根本上共同扮演合作制度创新的“第一集团”,追逐潜在制度收益(物质和非物质),采用与杨瑞龙先生提出的“中间扩散型”理论假说相似的制度变迁方式,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使产学研合作各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降低交易费用,获得产学研合作制度收益,促进地方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使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这样一种制度创新的路径模型:即在经济社会体制转型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现实路径可能既不是从国家(权力中心)层面直接做起,也难以从基层的产学研微观主体直接做起,而是从中间层面的省市地方政府做起。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与产学研主体共同扮演制度创新中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追逐潜在制度收益。国家(权力中心)更多地从起初产学研合作的倡导者转变为事后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和产学研合作主体具体行为的认可者。

3.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变迁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从凯源中心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过程看,地方政府为追逐潜在的制度收益,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其主要职能与作用在于实现了制度的有效供给。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在国家提供的法律和秩序条件下,结合地方特点,制定了各种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减少或扼制了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具体如下:

①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改变传统办学观念。地方政府在国家提倡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通过学习和会议宣传、座谈交流、新闻报道、中央和省市领导来校参观指导等途径,大力宣传地方性高校要努力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引导人们改变传统办学观念,营造了宽松的产学研合作舆论环境。

②从正式制度角度进行有效扶持。一是科技政策支持,省市科技部门从项目上予以支持,使学校能以项目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施产学研合作;二是信贷政策支持,对合作项目山开发银行给予专项贷款;三是财政政策支持,对开发项目贷款给予三年财政贴息,并从财政上拨付了专项资金。四是税收政策支持,对高校科技产业减免地方性税收。这些政策使学校产学研合作各种成本降低,可操作性增强,在低成本的交易环境下,得以顺利发展。

③设置有效组织。省市地方政府选择河西学院设置产学研合作组织——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正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效组织。产学研合作制度运行的承担者便是组织。所谓组织,是指在既定制度规则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团体。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而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高校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选择高校设置产学研合作组织,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4.结语:一种演化趋势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也即“历史是重要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高校为节省交易成本而选择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选择了支持而不是参与的态度。可以设想,地方政府如果以参与的方式予以支持,那么,产、学、研三方很可能分属于两个或三个主体,虽然交易成本较高,但模式的形成又会具有更强的“市场”特性,这正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的。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当时的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这一新生事物及其运行机制缺乏明确认识,甚至担心这种探索会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地方政府的“试错”心理较为明显,即将政策的内部效果外部化。对高校而言,利用政府的无偿支持和自身的科技智力优势创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其客观效果也是始料未及的。以上表明,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当时的体制路径、政策路径锁定下的产物。该模式具有现实合理性且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和推广。但有一个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即在保留原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随市场的拓展、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各方将由不同主体主导,这是市场体制完善后企业管理体制深化的需要。2005年3月,凯源中心开始与台湾和美国两家企业在技术、投资、原料供给、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现已初步取得合作的规模效益。与国内其他企业、高校的合作目前正在准备之中。这一现象正预示了上述趋势的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石玉亭,李硕豪,雒进才.地方多科性大学办学模式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4

[2]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8

[3]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

[4][美]科斯、诺思、威廉森等.契约与组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5]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1

[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7]杨瑞龙.“中间扩散”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EB/0L].http://www.unirule.org.Cn.2003-7-20

[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6

[9][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祖廷勋(1963-),男,甘肃古浪人,河西学院副教授、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

[收稿日期]2006-12-05

(责任编辑:罗哲)

相关文章:

Top